中國古建築的王者,這個省沒有敵手

或許你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地下文物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是絢麗多姿的,它有着多種多樣的符號。如果山西是一幅彩繪,那麼黑色的是煤炭和醋,黃色的是壺口瀑布、黃土高原,上面畫着的人,或許是賈樟柯電影裡那個被鎖在路邊的落寞青年小武,或許是能做出七十二種不同滋味麪食的主婦[1]。

人們對山西有許多想象,唯獨想不起來的是,山西還是一部建築的百科全書。

山西省忻州,五臺山佛教建築羣

如果你決定探訪山西古建築,那會是一段充滿驚喜的旅途。

不過,在開始我們自己的山西古建築旅程之前,首先要清楚的是,古建築和富麗堂皇並不能劃等號。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如果你嚮往華麗的雕飾、精緻的文物,或許你會感到失望。由於年代久遠,有些未經重修的古建築木材開裂,壁畫顏色脫落,大殿上的彩塑落滿灰塵,看起來甚至有些破舊。但只要你樂於瞭解它們背後的歷史,山西的古建築一定足夠震撼。

黃土高原的另一種可能

讓我們先來看一段關於黃土高原的描述:

這一令人驚歎的黃土地帶,廣及甘肅、陝西、寧夏、山西四省的大部分地區,雨量充分的時候異常肥沃,因爲這種黃土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有幾十英尺深的多孔表土層。地質學家認爲,這種黃土是有機物質,是許多世紀以來被中亞細亞的大風從蒙古、從西方吹過來的。這在景色上造成了變化無窮的奇特、森嚴的景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獁,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岡巒,上面還留着粗暴的指痕[2]。

不同於黃土高原給人留下的初印象——窯洞、千山萬壑和裹着頭巾臉上皺巴巴的老農,山西古建築彰顯着這片土地低調的精緻。

無論從數量、質量,還是從年代跨度上看,山西古建築都是毋庸置疑的全國之首。

山西目前已發現宋、遼、金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106座,其中唐代四座——也是國內僅存的四座,五代三座,宋、遼、金時期九十九座。

山西省五臺山南禪寺(局部),這是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

106座意味着什麼?全國已知的宋、遼、金(包括南宋)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一共僅有146座,這其中位處山西的就佔了72.6%——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多。

如果將歷史的時針再往後撥動,山西現存的元代木結構建築則有約350座,明清兩代的建築更是不計其數[3]。

大量古建築的留存,不僅源於山西燦爛的歷史,也因爲這裡易守難攻,很大程度上免受戰爭和災害的影響。

山西位處黃土高原,北方的氣候十分乾燥,少有雨雪天氣和災害。這裡地形多山、較爲封閉,自唐代以後一直遠離政治經濟中心,也就難以入侵。自然條件爲保護木質建築提供了許多便利。

太行山地區複雜的地形

到了近代軍閥割據的歷史時期,盤踞山西的軍閥閻錫山爲了控制領地,專門把山西的鐵路修得比通用鐵軌窄了一些,山西境內的古建築由此逃離了被戰火毀滅的命運[4]。

這些歷經風霜仍然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勾勒出中國古典建築體系的輪廓。

木材搭建的樂章

從上到下看,一座古建築可以分爲屋頂斗拱、牆與柱、門窗、臺基等等部件,每一個構件都經過精巧的設計和打磨。不過,中國古典建築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採用木製框架支撐整座建築,牆體只起到隔斷作用,所謂“牆倒屋不塌”。

整體而言,南北朝時期,寺院建築剛剛興起,木結構建築的技巧和形制都正在起步;唐制建築雄渾而簡樸,透露出開闊的盛唐氣象;宋代的建築偏向端莊秀麗,體量較小;到了遼金乃至元代,建築外觀則更加大氣粗獷。

關於晉祠的記載,最早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

北魏:懸空寺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第一眼看到懸空寺,你的感覺可能是:

靠幾根柱子就能屹立懸崖邊千年不倒,這到底是怎麼建的呢?

懸空寺以木柱爲基礎,騰空架在懸崖之上,是國內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高空木構摩崖建築。

這座建築由插入山崖飛樑支撐,以懸崖的自然狀態爲基礎,巖壁被開鑿成直角梯形的樣子,飛樑緊緊地嵌入懸崖,保證了懸空寺千年的穩定。

現在人們遠眺懸空寺時,能夠看到崖壁上有十幾根木柱似乎在支撐着寺廟,事實上,整座寺廟的重心都在堅固的崖壁之中,而建築下面的立柱並不受力[5]。可以說,這是一個令人安心的“美麗謊言”。

建在山崖上的懸空寺

唐代:佛光寺

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

關於佛光寺,可以從樑思成林徽因這對伉儷說起。

1937年,這對夫婦最後一次來到山西考查,發現了當時來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建於唐代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這個石破天驚的發現,打破了日本學者對於中國沒有唐代木構建築留存的論斷。

尋找佛光寺東大殿的過程,有點像跟着藏寶圖尋寶。在《敦煌石窟圖錄》和《清涼山志》中,樑思成都讀到了佛光寺的記錄。他們按圖索驥,在五臺山深處發現了這座古老的寺廟。

起初,一行人並不能確證佛光寺的年代。林徽因的遠視眼發揮了作用:她隱約看到東大殿樑下有“佛殿女弟子寧公遇”的字樣,正與殿外經幢上的字樣一致。

他們用三天時間讀完樑下所有的題字,最終證實這行字指的就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修佛光寺時的施主[6]。

佛光寺東大殿前的牌匾

佛光寺東大殿的內外柱上一共採用了七種斗拱,殿外的斗拱向外伸出長達2.02米。高大的斗拱、粗壯的柱子與古樸的門窗,共同構成了這座國寶級的唐制佛殿[7]。

巨大的斗拱

遼代:應縣木塔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

樑思成在《中國古建築調查報告》中說:“應州木塔的名聲,在北方几乎無人不曉。”但在探訪應縣木塔時,他竟然無法找到木塔的任何一張照片。於是他突發奇想,給應縣的一家照相館寄去一封信與一元錢,請照相館幫忙拍攝一張木塔的照片寄回。一看到照片,樑思成就決定將木塔加入尋訪的計劃中[6][8]。

應縣木塔建於遼代,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也是唯一一例多層木結構建築。從外表看來,木塔只有五層,其實,每兩層之間還存在一層暗層,共計九層。

木塔的設計,在結構上採用了“雙層環形套筒空間框架”,從下到上,一層比一層小。

更有特色的是,木塔的斗拱共計35種,每一種的用途與制式都有所不同,堪稱斗拱博物館[7]。

塔上的斗拱形式多樣

在將近一千年的風雨中,應縣木塔經歷了無數災害,在近代戰爭中,還被200多發炮彈擊中,卻能至今屹立不倒,不禁令人稱奇。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塔樓存在着傾斜、難以修繕等等問題。現在去參觀應縣木塔時,已經不能登塔,親身體驗這座古老木塔的魅力了[7]。

應縣木塔全景

大隱隱於市,

這些古建築也一樣

山西地處民族融合的中心,佛教、道教都開設有衆多宗教場所古人精心設計的佛堂大殿,都是當年建築水平的天花板。而這些精緻的殿宇,常常在繁華的城市附近獨自低調,時至今日,已經成了必去的景點。因此,在山西的著名景點中,隨處可見古建築的身影。

晉祠聖母殿

山西省太原市

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

——唐代: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節選)

李白醉心於晉祠的好景,然而從建築的角度來說,晉祠的出衆在於三個“唯一”。

晉祠的首創年代已經無從考證,現存的聖母殿則是宋代殿宇的傑作。這座大殿幾乎呈方形,殿前的廊道十分寬闊,幾乎佔到大殿長度的三分之一。在中國建築中,這樣寬闊的走廊形制尚屬首例。

晉祠聖母殿

聖母殿前的廊柱上,盤踞着八條木質的蟠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柱子上雕刻蟠龍的形制,在隋唐年間的石雕塔門等地隨處可見,但在木構建築實物中,這還是唯一的一例。

晉祠廊柱上的木雕蟠龍

殿前的魚沼飛樑,也是國寶級的建築。在被稱爲魚沼的方形水池中,由34根石柱承托起一組交錯的十字形橋樑。這種式樣在古籍和古畫中偶然可見,然而實物僅此一處。這種罕見的十字形橋樑,被戲稱爲是中國最早的“立交橋”[7]。

平遙古城鎮國寺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

遊客來到平遙,總是忙於享受古城內的繁華景色和網紅打卡點,卻往往忽略了位於城外、卻同列爲世界文化遺產的鎮國寺。

平遙古城全景

鎮國寺建於五代十國時期,寺內的萬佛殿是十國中的北漢政權唯一留存至今的木結構建築。萬佛殿內沒有柱子,採用“徹上露明造”的做法,屋頂的結構完全暴露在外,人們在室內只要擡頭,就能清楚地看到全部的樑架結構。這也是最高級的屋頂裝修形式。

鎮國寺內部的“徹上露明造”

同五臺山的佛光寺東大殿類似,萬佛殿的斗拱伸出大殿極長,有2.94米,極具唐制建築特色。這也說明了萬佛殿的建築技法直接繼承自唐代[7]。

鎮國寺廊下的斗拱

大同華嚴寺

山西省大同市大西街

華嚴寺位於大同市中心的古城中,近千年來一直是市民禮佛的場所。寺內的大雄寶殿在遼代毀壞,金代(公元1140年)重修,保持了原有的遼代風貌。

爲了增加信衆拜佛的空間,大殿採用了典型的“減柱法”。大殿內共減去12根柱子,僅靠兩根金柱支撐整座殿宇,是古代的能工巧匠利用結構力學的經典案例[7]。

華嚴寺大雄寶殿

好的建築,始終是與人相關的。

在千年前的大殿前停留,感受到古木的呼吸,想象與古人在同一屋檐下駐足的場景……在山西古建築之中,我們能時刻獲得一種沉浸式的返古體驗。

“地上文物看山西”,如果想要在假期來一場小衆旅行,不妨選擇山西,到那些一兩千年前的建築前看一看。

撰文 | 酌山茶

參考文獻:

[1]唐魯孫. (2017). 唐魯孫作品集10說東道西.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埃德加·斯諾. (2016). 紅星照耀中國. 人民文學出版社.

[3] 李玉明. (2001). 山西古建築通覽. 山西人民出版社.

[4]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84). 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2版. 山西人民出版社.

[5] 嶽翠貞. (2008). 華夏宗教藝術圖典. 宗教建築.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6] 雒春普. (2004). 樑思成、林徽因的四次山西之行. 鐘山風雨(06),15-18.

[7] 鄭慶春. (2006). 土木華章:山西古代建築巡禮. 山西人民出版社.

[8] 樑思成. (2012). 中國古建築調查報告. 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