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美戰略核心就一個字:熬
美國以中國爲對手的共識(包括研究界、政界、國會、軍方),已經基本形成,但是行動還很難形成。因爲美國現實利益分散化,包括各州、各參議員的利益均不同,因此很難形成一致行動。
求合作而不得
但是,不可否認,中美關係已經到了一個拐點:競爭成爲主題。對這一點,中方應該有清醒認識。中國一直在講:我們希望合作,避免對抗,但現在的情況是,美國基本不提合作。所以,中美關係拐點已經出現:求合作而不得,對抗又不可。因此可以說,當前中美就處在這樣較爲較尷尬的時期。但是,這又是一個基本政治現實。
中方除了要繼續尋求中美合作之外,政策以及戰略的立腳點一定要找好。也就是說,要做好中美不合作的應對。
鑑於以上情況,現在中美關係需要考慮從頂層有所設計。適時調整距離,避免正面對撞。
如果以前是尋求合作、管控危機,現在應該有一個基本戰略走向判斷:要漸行漸遠。爲什麼?以前在美國主導下的全球體系,中國既享受到好處,又做出貢獻。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這個體系事實上開始分裂和走向解體。
在這種情況下,中美慢慢分開,是中國長大的必然結果。原來,中國是美國體系下的一員,但現在已經長到與美國體系並行的狀態。不管是否願意,由於中國原有產業結構、政治意向、安全等,已經成爲一個「體」,這個「體」是美國的那個「體」容納不下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美兩艘大船最好的方式是調整距離。中國對美要有合作不成,漸行漸遠的打算。這應該成爲我們基本戰略選擇,中國要有相應心理準備。
如果是這樣,那麼中國對美的戰略核心用一個字概括,核心就是熬。從策略上而言,很多事情要拖。比如朝鮮問題,就是要有定力慢慢拖,到最後還是按照不能生亂的路線走,這對於中國有好處。很多的事情也是一樣,包括剛剛講到的臺灣問題,原則上不能讓對方碰觸底線,但是很多的事情上,根本不會按照中方的預想節奏走,最後恐怕就得熬。
中美關係恐怕要熬上十年差不多。因爲存在一個量化指標,10年之後,中國有可能成爲第一大經濟體。所以,這恐怕是中美關係非常重要的戰略支點。
不會大破局
筆者於去年寫了一本書,《幣緣論》。在以前,地緣政治、地緣衝突的概念爲人熟知,並大量存在。尤其在工業時代,市場的佔領、資源地的佔領,都是國家主要利益形態的代表。就像黑格爾講的,「國家是走在地上的神」。而在今天,國家更多的利益形態,則是表現到貨幣金融上。
美國的國家利益形態,或稱國家生態,大量都表現在貨幣經營上。然後,圍繞核心國際貨幣體系,形成國際關係。在這一點上,中國的貨幣國際化,實際就是在建立自己的「幣緣圈」。
雖然目前很多往外走的金融企業並沒有這樣的政治和思想自覺,但今後是需要的,因爲國際大國都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金融和貨幣在一定時候可以成爲大國合作的紐帶。中美一定要激烈博弈一段時期,到最後,很可能又通過幣緣聯繫,形成了某種利益關係,而導致不會大破局,而且還可能在建立新的秩序下,靠幣緣政治作爲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