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90後是高校教授及博導 多人系本土高校培養
近日,“28歲女博士李琳獲聘任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導”引起廣泛關注,事實上,“90後”青年學者走到臺前已不是個例,而李琳相對特殊的一點在於,其學習研究經歷均在國內高校,並無海外留學經歷。
出生於1991年的李琳是在2019年7月起擔任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的,她主要從事單細胞表觀基因組學研究,此前於2014年獲電子科技大學學士學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同在2019年7月,1991年出生的萬龍在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成爲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哈爾濱工業大學資料顯示,萬龍,男,1991年生,江西南昌人,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智能焊接與先進控制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圍繞智能重載機器人和有色金屬攪拌摩擦焊方向,發表SCI期刊論文30餘篇,SCI他引400餘次,3篇論文爲《Mater Des》、《J Mater Sci Technol》熱點和《Sci Technol Weld Joi》主編推薦亮點文章;申報國家發明專利50餘項,已授權25項。
他先後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首批龍江科技英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和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等計劃,榮獲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省十大傑出青年創業獎、恰佩克傑出青年創業者獎等榮譽。所帶領的團隊獲評全國首批小平科技創新團隊、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優秀團隊和國家開發銀行科技創新團隊。2015年,響應黨中央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號召,把握“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契機,發起成立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將技術積累進行產業化。
和李琳一樣,萬龍也無海外留學經歷。他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先後獲得了焊接技術與工程學士學位、金融學學士學位、材料加工工程碩士學位,2019年6月獲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學位。
今年9月初,《半月談》曾報道了萬龍的相關事蹟。他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希望把自己的創新經驗、創業心得分享給更多學生,同時繼續做科研,推動產學研用,實現科研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我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和義務。
稍早前,南京農業大學的“90後”女教授李姍也曾引發關注。她本科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2012年進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2018年12月獲得理學博士學位,之後進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她的研究方向包括不同植物激素互作調控水稻重要農藝性狀的分子機制、植物激素調控水稻環境適應性的分子機制、營養元素(如氮、磷等)影響水稻生長素途徑及體內穩態的機理等。
李東 湖南政協新聞網 圖
另外,在2018年3月獲得同濟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後,出生於1990年的李東便被湖南大學直聘爲教授、博士生導師。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同濟大學物理系,2013年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後,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繼續留校攻讀,2018年獲理學博士學位。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編程非易失性光電子存儲器概念,實現了器件光電轉換,集邏輯運算與信息存儲功能於一體。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被同行評價爲“重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