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以科技創新促進高校高素質人才培養
張仙智
【光明論壇】
發佈職務科技成果賦權試點方案,科創企業投資項目簽約,公佈首批校內場景驗證項目……近日,同濟大學舉辦“國家大學科技園體系建設方案和2024科技成果轉化”發佈大會,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加快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以及科技企業孵化,引發不小的關注。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爲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是助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當前,科技創新成爲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我國在芯片製造、核心元器件、基礎材料、醫療器械及精密儀器等領域仍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現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高。這要求我們進一步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部署,在融合發展上持續發力。廣大高校要緊盯科技前沿、服務國家大局,堅持邊教學、邊科研、邊聚人才、邊出成果,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等,加強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推動高水平科研成果加速產出和轉化,爲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更多動能。
近年來,我國先後出臺一系列相關文件,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就明確,國家建立以企業爲主體,以市場爲導向,企業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高等學校緊密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多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組織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的通知》也強調,加快構建高校有組織科技創新體系,推動高校與龍頭企業、中小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最大程度發揮高校作爲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業作爲創新主體的協同效應。《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等文件落地和實施,推進深化科技評價機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爲提升科技創新創造活力提供了有力政策牽引和制度保障。
當前,面對“兩個大局”交織激盪、全球科技變革深入演進的時代浪潮,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對科技創新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迫切。高校需要積極投身科技創新浪潮,聚焦科技前沿難題和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密切跟蹤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校學科設置,更好地統籌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形成目標導向相一致、政策制度相銜接、創新鏈條相貫通、資源配置相關聯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創新格局。在智力聚合上,把政策鏈、創新鏈、人才鏈、產業鏈、資金鍊等多個鏈條有機結合起來,把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成起來,協同賦能高校高水平科技創新。
近年來,各地高校主動加強與科研機構、企業的緊密合作,積極參與並主導重要科研平臺的建設,成果頗豐。比如,西安郵電大學高度重視實踐型與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高素質專業人才教學與實習就業模式,加大對信息技術、網絡安全、數字藝術領域課題的聯合攻關力度,構建產學研閉環發展體系,讓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爲消費者可觸可感的文旅產品和服務。廣大高校積極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積極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如此,才能爲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夯實基礎。
未來,要以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在產教融合上,高校要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技攻關,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高質量發展,加快探索與行業、產業、企業深度協同的科研模式,提升科技攻關效能,增強戰略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推動學科專業轉型發展,深入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構建融合育人共同體,着力增強創新能力培養。根據新興領域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相關課程,不斷優化專業課程設置,開設跨學科類課程、實踐課程,強化跨學科學習與前沿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建立健全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進而充分激發創新主體的轉化積極性,提升師生的科技素養,激發師生的創新熱情。找準健全“三全育人”培養體系的落腳點,深化產教融合,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塑造,全面提升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成效,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
(作者:張仙智,繫上海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