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句話,你不和孩子說,一輩子不會有人告訴他 (推薦)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一期《圓桌派》上,嘉賓們討論起一個現象——

“爲什麼我們的孩子,越來越脆弱?”

其中,周軼君老師的分析,非常精闢。

她說,放眼全世界,孩子們的抗壓能力都不強。

甚至美國的社會學家,還就此寫了本書《鋼鐵是怎麼沒煉成》。

周軼君從中總結了三點原因:

第一個,現在的父母對孩子保護太過,不捨得他們去現實中歷練。

第二個,反覆強調“感受”,導致了孩子們只做喜歡的事,拒絕一切讓自己不爽的。

第三個,最糟糕,就是給孩子灌輸一種“兩極化”的價值觀,把人粗略地分爲好的壞的、成功的失敗的。

也就是說,我們先爲孩子打造了信息繭房,又讓他們缺乏約束,還讓他們對未來很迷茫。

所以,有些現實,不讓孩子知道,他的成長就只能是盲目的。

尤其是以下幾方面,你不說,孩子們永遠不會知道。

父母能陪你一陣子

卻陪不了你一輩子

作家汪國真曾說:

“機會,靠自己爭取;命運,靠自己把握;生命,是自己的畫板。”

每個人的一生,都得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

我們可以幫孩子規劃路線,掃清障礙,卻很難守護他一輩子。

面對現實的粗糲,是孩子們逃不過的必修課。

我有個表哥,是種菜的農民。

每年暑假,遊學團盛行時,他也帶兒子另類遊學。

那就是讓孩子進菜園,擇菜、包裝、聯繫經銷商。

還讓兒子跟着自己送貨,處理各種生意上的事。

一次,有個中間商把價壓得很低,轉頭卻幾倍的溢價出手。

兒子很生氣,想找對方理論,卻被父親一把拉住。

父親語重心長地說:“你要是去找,這人拿掉咱的供貨權,損失比現在還大。咱們非但不能去理論,還要笑臉相迎。”

兒子憤憤不平,抱怨說:“人真是貪得無厭,明明咱們更辛苦……”

父親笑笑說:“慢慢你就懂了,生活不容易,人心更難琢磨。”

我非常贊成表哥的這種做法。

比起花錢帶孩子見世面,把他拽入現實,更有意義。

就是要讓他看清世道人心,就是要讓他明白世界的複雜性。

這些話,你不提前和孩子說,他就會像一張白紙似的踏入社會。

那等待他的,必將是一次次的打擊與失望。

養育孩子,要有面向未來的意識。

我們的終極目的,不是把孩子保護在羽翼下,而是讓他們長‍‍出會飛的翅膀。

學習可以靠他律驅動

但幸福的人生靠自律

有個當老師的朋友,分享過一個故事。

當初三班主任那會,她班上有個孩子偏科嚴重。

語文作文,是怎麼寫也拿不到好的分數。

她就單獨給孩子輔導,並給他制定了嚴格的練筆計劃。

還要求父母,每天監督、反饋情況。

一個學期過後,孩子成績上來了。

但家長卻來找到她,說起了孩子的一些轉變。

很是令她意外。

這小孩自從成績上來後,竟開始模仿她的方式,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制定了作息表,堅持早起鍛鍊,睡前閱讀;

還明確了年度目標,規劃了一年到頭的時間分配。

曾經那個拖延的、無精打采的小男孩,如今是有主見、有幹勁。

父母很感激,朋友更欣慰,她對我說:

“學習,可以靠他律驅動,但幸福的生活,還得靠自律。”

我想,這就是教育學上常說的“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吧。

沒有生下來就自覺的孩子,所以要有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但外界的督促,總歸有限。

根本上,還得喚醒孩子內心的渴望。

李玫瑾老師說:“自律不是逼出來的,是養出來的。”

先通過他律,讓孩子有成功的體驗,再鼓勵和引導他進入自己設定的良性循環。

不要一味地催促施壓,適當給孩子一點自主權,激活他的內在動能。

而這些良好的習慣、自律的能力,在孩子長大後會轉化成強大的競爭力。

你喜歡的在控制你

而限制你的在保護你

前陣子,和孩子坐高鐵回老家。

坐在我們後面的,是一個十來歲戴眼鏡的小男孩。

從上車開始,這孩子就拿着大人的手機一直玩。

一會刷視頻,一會打遊戲,一會看電影,那叫一個不亦樂乎。

期間,他媽媽說了好幾次,“別玩了,都高度近視了。”

但這孩子就像耳聾一樣,完全聽不見。

媽媽又搶了幾次手機,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因爲一拿走手機,這孩子就煩躁不安,還發脾氣摔東西。

爲了讓孩子安靜,媽媽只能再把手機給他。

其實,這樣的畫面,我們最熟悉不過了。

網絡時代,低級娛樂早就滲透進孩子們的生活。

這就像美國外交家布熱津斯基提出的“奶頭樂理論”。

我們的孩子,也正在被算法控制,出現了娛樂上癮的情況。

所以,要提早和孩子說明白,你沉迷的,都是對你的控制。

那些搞笑視頻、洗腦神曲,像鉤子一樣,牢牢扯住人的精力。

而對孩子而言,更深層的危害,還是對他們大腦的影響。

早有研究證實,低級娛樂會令孩子大腦前額葉功能退化。

而這一危害,是不可逆的。

爲了孩子的未來,我們絕不能坐以待斃。

必須讓他們早早建立起規則意識,學會自我約束。

小到對手機、遊戲、低級娛樂的剋制,大到公共場合的行爲規範、安全意識的建立。

具體來說,就是要原則清晰、反覆提醒,又要循序漸進、有獎有懲。

教會孩子收斂慾望,讓他們明白做事的尺度在哪。

如此,纔是對他們的負責。

不是長大了就懂事

是懂事了才叫長大

這幾天,山東少年暴打親媽的視頻火了。

衆目睽睽之下,這孩子先是推搡母親,後又將母親踹翻在地。

旁人紛紛來勸,可小夥子聽後,更是肆無忌憚,說有本事就報警。

這件事,讓我看得很揪心。

你說這母親可憐吧,但孩子是她教出來的;你說這孩子不懂事吧,可看年齡也不小了。

曾經,我總以爲,孩子小不懂事,大了就好了。

可無數事實證明,年齡不是絕對因素。

不進行品格教育,孩子再大也是不懂感恩的巨嬰。

《禮記·學記》中,對“教”有一個定義。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意思是,要培養孩子們的善,補救他們的過。

養育一個孩子,不單是讓他身體正常發育,更重要的,還是德性培養。

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開始,培養孩子謙恭有禮、謹慎誠信的態度。

然後擴展到利他思維,在他們心裡種下慈悲與寬容的種子。

最後,纔是學習知識。

把做人放在做學問之前,萬萬不能本末倒置。

成功的標準很多

允許孩子做不一樣的小孩

女兒曾問我:“如果成績不好,是不是很失敗。”

我本想說,作爲學生,衡量你是否成功的標準,就是成績。

但轉念一想,這標準果真是如此單一嗎?

就像我現在,也沒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照樣過得有滋有味。

我生活在考公大省山東,剛畢業那會,家裡也希望我進編制,混個一官半職的。

但我試了幾次沒考上,是真卷不過其他人。

於是我就先進會計師事務所幹了幾年,現在做自由撰稿人。

我不是什麼成功人士,但日子也過得去。

我經營着自己的愛好,能賺錢養活自己,整個人非常自洽。

想到這,我就對女兒說:

“成功的標準不唯一,當不了學霸也沒關係。

只要你認真生活,積極做事,不放棄追求,永遠熱情洋溢,未來的日子不會差。”

很喜歡作家梭羅的一句話:“從圓‍心能夠畫出多少半徑,就有多少生命的途徑。”

圓有無數條半徑,人生也該有千萬種選擇。

允許孩子做自己,也允許他不必成爲“別人家的小孩”。

我覺得,這就是愛。

我曾在後臺和讀者們討論,怎麼做纔算給孩子最好的保護。

有媽媽說,把孩子的生活打理好,讓人一看她就是被養得很好的小孩;

有爸爸說,要多吃飯多鍛鍊,讓孩子身強體壯,跑贏同齡人;

還有人說,要努力賺錢,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

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包含着愛與期待,令我很動容。

但有個讀者的答覆,給我的印象極深刻。

他說:給孩子最好的保護,是讓他看清現實,學會爲人處世,明白世道人心。

是讓他在複雜的社會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有辨別善惡的智慧,有託舉自我的能力。

對的,是這樣。

我們不能陪孩子一輩子,那就把我們的經驗傳遞給他。

如何做事,如何看人,如何對待自己。

學會了這些,孩子纔會餘生無憂,讓我們放心得下。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