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被欺負孤立,一定要告訴他這5條社交“潛規則”

作者:主創團·綠蘿

開學兩週了,神獸歸籠,家長們的心裡真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自家的孩子終於開始收心迴歸校園,少了鬧騰;

憂的是,孩子們的社會經驗少,害怕會被同伴孤立欺負。

尤其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頻發,更引發了家長們的焦慮。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一位父親給馬上就要上學的兒子演示被欺負的不同場景:

小朋友推你,要用雙手腕部格擋;

小朋友打你,要用手臂格擋;

父親與兒子角色互換,反覆練習,直到兒子能夠熟練操作以上動作。

網友們紛紛留言:這位父親太聰明瞭,擔心孩子被欺負,提前教孩子一些防身技能。

防身技能是在孩子遇到霸凌的場景下使用,學一些確實有備無患。

但對於孩子來說,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也很重要,它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自尊,甚至生活幸福的程度。

作爲父母,我們不能一直替孩子遮風擋雨,但我們可以成爲他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在孩子面對困惑和挑戰的時候,引導他們走向最正確的道路。

新學期伊始,不想孩子被欺負孤立,教會他這5條社交技能,讓孩子游刃有餘地與人交往。

被討厭也沒關係

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交流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當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不能夠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喜歡他的人,因此,教孩子面對他人的不喜歡,甚至面對他人的成見,是父母的必修課。

閨蜜的女兒小月剛上二年級。

一天放學後,小月哭着跟閨蜜說,班裡的小朋友都不喜歡和她玩。

閨蜜沒有批評其他孩子,也沒有責怪小月。

她鼓勵小月說:“我們不能讓所有人喜歡自己,同樣,我們也不可能喜歡所有人,你只要做自己就好。”

從那以後,小月不再糾結於他人的態度,而是安靜地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在學校活動需要合作時,小月能主動加入團隊,展現出積極的合作精神;一個人的時候,又能安靜獨處,享受自己的時光。

漸漸地,小月在學校裡與其他小朋友的關係越來越好,融入得也越來越自然,閨蜜終於放下心來。

心理學家林崇德在他的書《兒童心理學》中提到:

“在人際交往中,孩子能學到尊重和理解他人,這不僅能夠提高他們的情商,還能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她學會了如何跟自己相處,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與這個世界相處。

父母要告訴孩子:無論是被喜歡還是被討厭,都是一種狀態而已。

如果別人討厭你,也沒關係,在人生的旅途中,許多人都只是過客,道不同不必同行。

你可以內向

但不能缺乏自信

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一個自信的孩子,遇事不往心裡去,才能不在乎別人的風言風語,專注於自己的事情。

自信是與人交往的基礎,孩子越是自信,內心越強大,越是不好惹。

因爲任何言語嘲諷,對自我認知清晰的孩子來說,根本沒有用。

兒子班上新轉來一女同學,性格內向,且膚色偏黑。

很多男同學都給她起外號,叫她“黑煤球”、“黑蛋”,且名字的花樣不斷翻新。

剛開始這個女同學並不理會他們,只是專注地學習。

後來,有個男同學故意給她的自行車輪胎放氣,同學讓女生忍一忍。

但是女學生並沒有繼續忍讓,而是正式和男同學“宣戰”:

“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長相,但我並不比你們任何人差。”

“你故意欺負我、捉弄我,我忍讓多次是我寬容。”

“如果你們還敢繼續,我會告訴老師,你們要想想後果。”

她言辭有理有據、鏗鏘有力,男同學被她的氣勢鎮住了。

從那之後,男同學再也不敢欺負她了。

李玫瑾教授曾說:

“每個人都各自不同,但一個人最大的成功不取決於性格,而在於自信。”

父母要告訴孩子:

無論你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都不影響你的優秀,你只要相信自己。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只要你內心足夠強大,對自己充滿信心,你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父母永遠是你堅強的後盾。

你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你的生命裡

同頻自會成友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

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羣體對兒童的發展,起着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因爲不同的孩子性格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他們的交友狀況也會不同。

孩子們爲了得到羣體的認可,會忍讓,會討好,來獲取友誼,卻很少做篩選。

這種情況下,友誼的小船可能說翻就翻,不僅得不到真正的友誼,還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電影《奇蹟男孩》中的奧吉,曾因面部畸形,一度遭到同學的排斥和討厭。

奧吉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他選擇與那些真正理解他、接納他的人成爲朋友。

因爲母親告訴他:朋友不在於數量,重要的是找到那些與自己心靈相通的人。

那些輕視他的人,那些不尊重他的人,都可以遠離。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同頻的人自然會相互吸引。

當你找到了那些與自己頻率相同的人,彼此之間的友誼會更加深厚和持久。

家長應鼓勵社交,更需教孩子學會拒絕與篩選。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爲朋友,只有那些站在你身邊,爲你撐傘的人,纔是真正的朋友。

不要習慣性否定別人

狂妄的人很難被人喜歡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這句話明確表達了語言的力量。

一個情商低、嘴巴不饒人的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很容易傷害他人,從而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友誼。

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這樣說話很有趣,甚至引以爲傲,但這種看似無害的行爲,實際上已經在悄悄地損害着孩子的人際關係。

電影《心靈捕手》中,威爾是一個天才少年,但他總是習慣性地反駁別人。

無論是在課堂上與教授爭論,還是和朋友相處時,他都言辭尖銳,毫不退讓。

這使得他身邊的人都對他敬而遠之,他漸漸被大家孤立。

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威爾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他開始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盲目地反駁。

慢慢地,他的朋友們又回到了他的身邊,他也收穫了真正深厚的友誼。

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和以處衆,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當孩子出現習慣性反駁別人的情況時,家長不能置之不理,而要及時糾正。

可以讓孩子換位思考,體會被反駁時的感受,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同時,鼓勵孩子多傾聽他人的想法,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

語言是溝通的橋樑,不是逞一時之快的工具,也不是贏得勝利的法寶。

用友善和尊重的方式與他人交流,才能收穫更多的友誼和尊重。

朋友之間和而不同

學會換位思考

最近網絡上有一段爆火的視頻:

媽媽問6歲的女兒:“小朋友背後說你壞話,你還熱情地打招呼,你不覺得彆扭麼?”

女兒坦然地回答:“不能因爲她的錯誤,改變我的格局啊!”

媽媽又提議:“那你乾脆不要和她玩了!”

小女孩搖搖頭說:“海是不做選擇的,它不會在意一條溪流的加入,也不會在乎一滴水的離去,她傷害不了我,我們就可以一起玩啊!”

她還補充道:“人不能像氫氣那樣易燃,容易把自己耗盡;人要像氮氣,不要因爲別人而發生反應,這叫‘惰性情緒’,是個超棒的能力。”

在評論區裡,小女孩受到很多網友的稱讚: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格局,確實讓人刮目相看。

正如康德所說:“我尊重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並不認可,但我可以儘可能地去理解。”

朋友之間和而不同,不去計較別人的過失,懂得換位思考,才能讓關係越來越好。

父母應該教導孩子: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你替別人考慮,別人也自然會爲你着想。

畢竟,人心都是相互的,將心比心,才能收穫更多的真心,理解他人的難處,包容他人的過失,才能收穫真正的友誼和幸福。

楊瀾曾說過: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讓孩子成功地離開自己。”

深以爲然,在成長的路上,家長是助力,孩子纔是主角。

孩子的成長如同一場精彩的舞臺劇,家長不能一直佔據舞臺中央,而應適時退居幕後,成爲默默支持的燈光師與音效師。

當家長學會放手,讓孩子去經歷風雨、探索未知,孩子才能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綻放光芒。

作爲父母,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教會他與人交往的規則和界限,並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

如此,他們才能在以後的生活中,找到與自己同頻共振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