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美國對臺軍售政治意涵 川普保留東山再起籌碼
美國國防部12月7日宣佈最新對臺軍售「戰地訊息通訊系統」(Fiel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 FICS),總額約2.8億美元。這是美國總統川普今(2020)年第6度對臺軍售,也是他上任以來的第11次對臺軍售案。國際政治研究者都瞭解,軍售的意義不只是軍事,還帶有經濟、外交,乃至心理的意涵。
美方強調,對臺軍售是依據《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執行美國對臺灣的安全承諾;認爲臺灣透過軍購加強國防實力,是「自我防衛意志」的展現。這些話聽起來冠冕堂皇,但背後還是涉及美國軍工複合體和遊說集團的龐大利益。川普敗選後臨去秋波,在新舊政府交替的過渡期間,做出這一波對臺軍售的決定,當然有軍事以外的考量。
▲ 蔡英文上任後「美對臺軍售」列表。(圖/記者許立昕整理製表)
川普未因「反中」獲選舉紅利
川普的主要考量就是加大「反中」的力道。
川普上任後,把中共視爲戰略競爭對手,第一回合的競爭就是掀起對中共的貿易戰;在大選期間,更把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延伸到科技、外交、文化教育等其它領域。
坦白說,川普並未因「反中」而獲得選戰「紅利」,因爲他的對手拜登也順水推舟,搭上這班反中列車,從而稀釋了「中國因素」在大選中能夠發揮的最大效用。
既然如此,爲什麼川普選後還要繼續在「反中」問題上加碼演出?並且直接指向中共聲稱的「內政問題」?例如,美方在去(2019)年與今年7月宣佈針對新疆官員的兩波制裁,8月又對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多名香港高官進行制裁。
11月,華盛頓再對涉港安全機構中的另外四名中港官員實施制裁;美國財政部12月7日也宣佈制裁14名中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指控他們涉嫌參與先前取消4名香港立法會反對派議員資格的行動。
新疆和香港已是中共的「囊中物」,即使中共對美方的制裁置之不理,整件事最後也只會是「茶壺裡的風暴」,如同香港的「反送中運動」。
但臺灣的情況就不同了,它不是中共的「內政問題」,美國國務卿龐培歐還聲稱「臺灣非中國的一部份」。所以中共要處理「臺灣問題」,就不會那麼得心應手。
川普炒作「臺灣問題」 燙手山芋丟給拜登
川普豈是省油的燈,他知道拿「臺灣問題」作爲制裁工具,更能擊中要害,所以他要在卸任前將這個「燙手山芋」炒得更熱,然後再丟給繼任者。
川普的目的有二:
第一,模糊焦點。
即把國內新冠疫情問題向中國大陸甩鍋,再把國內經濟問題與疫情掛鉤,以轉移民衆對他敗選原因的注意力,從而削弱拜登勝選的正當性。
第二,掌握美國「反中」主流民意,卸任後仍可扮演「反中精神領袖」的角色。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0年7月民調顯示,73%美國人對中國有惡感,比例爲近15年來最高,只有22%的人表示對中國有好感。美國受訪者普遍認爲,中共政府須爲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負責。
我認爲,美國這股「反中」的民意趨勢還會持續下去,而川普已站在「反中」的制高點上,既可向拜登下指導棋,又可保留未來東山再起的籌碼。
▲ 趙春山分析,川普一系列「反中」措施,已縮小拜登對中政策空間。(圖/路透)
美國對臺軍售 激化兩岸民粹對抗
川普看守政府祭出一連串的「反中」措施,已縮小拜登上任後製定中國政策的活動空間。例如,在關稅問題方面,川普已修正他選前的看法。如果拜登的對中政策只能硬的更硬,軟的不能更軟,美國的盟國又將面對「選邊站」的命運,此非盟國所樂見。
美國一波接一波的對臺軍售,激化了兩岸的民粹對抗。在中國大陸,「武統論」甚囂塵上,堅持「統一無罪,戰爭有理」;在臺灣,主張「急獨者」更不遑多讓,以爲擁有這批武器就「厲害了我的國」,主和者此刻都成了「笨蛋」(bumbler)。
兩岸的執政當局能拿出什麼具體辦法來進行撥亂反正?這是兩岸多數民衆關切的問題。但悲哀的是,我們目前還是看不到答案。
熱門點閱》
► 新加坡經驗:長期忽略移工 防疫跌大跤(黃韻如、鄭如韻、賴育宏)
► 吳第明/印尼移工禁入境曝長照荒 該修法鼓勵私立小型機構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