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不好變速箱的燃油車,率先退出廣州車展,打價格戰都沒資格?
當時間來到2024廣州車展,用戶已經開始習慣,新能源車纔是車展的主角。當然,燃油車還沒有絕跡。比如說20萬元左右,傳統經濟型價格區間,有全新大衆探嶽(參數丨圖片)L。放寬到30萬元價格區間,也還有全新換代後的奧迪A4L(新命名規則爲奧迪A5L)、新款雷克薩斯ES等等。但這裡也有一個前提,這些依舊能攪動市場的新燃油車,背後都有着足夠可靠、優質的傳統變速箱技術。而那些在燃油車時代就造不好變速箱的燃油車,已經“自覺”退出了廣州車展的舞臺。甚至在未來即便燃油車再打起價格戰,它們也沒有資格再參與了?
燃油車,20萬以內只剩大衆,20萬以上豐田攪局?
內燃機技術有插混和增程“續命”,底盤技術只要汽車仍然需要在路上跑,都是必不可少。如此一來,傳統汽車三大件中,變速箱技術往往會被認爲是最先被淘汰的一環。但正因爲這是顆幾乎停滯的科技樹,所以佔據技術優勢的車企,完全不用擔心被同類車型超越。也就是說,在瘋狂迭代的當下,燃油車成了選擇最清晰的板塊。
舉例來說,在20萬元內的經濟性燃油車板塊,大衆爲代表的雙離合技術路線,基本已經實現了對同級別搭載CVT和AT變速箱車型的超越。從一開始被罵上“315”的DQ200頓挫,以及DQ250的滲油。到如今不斷縫縫補補,且經歷十餘年市場考驗後,逐漸站穩腳跟。其實大衆雙離合就抓住了兩個核心。
首先是足夠省油,7速雙離合在60km/h內就可以掛上7擋,升擋之積極,傳動效率之高,是有液力變矩器的AT變速箱難以企及的。更何況,在20萬元內,AT變速箱最多也就6個前進擋,天花板已經被客觀鎖死。
其次就是,真修起來也足夠便宜。以DQ200爲例,整個總成更換,不過1萬多元而已。而且如果問題發現得早,且在外面只涉及閥體、密封等問題,還要更加便宜。當然,這些也是部分得益於大衆的銷量帶來的邊際效應。但對比以經濟性聞名的日產CVT更換總成價格,大衆乾式雙離合甚至還能有一定的優勢。這也說明了,大衆在換裝DSG後,對整車成本的控制力已經靠攏日系CVT產品,且疊加技術優勢後,更有打價格戰的底氣。
話說回來,大衆當年“拋棄”的就是採購豐田旗下的高價愛信6AT方案。如今,豐田系產品基本上在經濟型產品區間,已經採用THS動力分流技術包打天下。但技術護城河深厚的AT變速箱,其實也並沒有被拋棄。具體來說,就是剔除AT變速箱的液力變矩器,使其更加高效,也更適配加入電機後的角色。
往小了說,豐田可能是受到納入同一陣營的馬自達6AT的啓發,後者創馳藍天6AT採用的半液力變矩器設計。往大了說,奔馳、寶馬的AT技術,也開始在變速箱前端加入P2電機。只不過像豐田這樣,可以在橫置AT變速箱中,集成P2電機,還是罕見的。現階段這一技術最多還只能覆蓋到30萬元級別的皇冠部分系列,或者是價格更貴的雷克薩斯橫置平臺車型,比如雷克薩斯RX等。這次車展上的新款雷克薩斯ES,在技術上採用這套橫置2.4T+6AT並沒有問題,只能說豐田還留有後手。至於縱置就更簡單了,普拉多的那套縱置2.4T+8AT,技術邏輯也是一樣的,在框架上甚至更接近奔馳、寶馬的邏輯。
燃油車搞混動,有好變速箱也會更簡單?
之所以如此強調變速箱,是因爲這個問題,可能短時間內都無法繞開。畢竟,就算是選擇帶電,一套好的變速箱底子,也能減少很多麻煩。比如說前面提到的,P2構架就必須基於傳統變速箱。寶馬有ZF 8AT、奔馳有自己的9AT。即便是奧迪,在高端性能車上,它與寶馬一樣,都是擁有ZF 8AT源代碼調校的地位。而包括換代的奧迪A4L(A5L),以及全新一代奧迪Q5等縱置雙離合車型,新車也有望在特殊的縱置四驅平臺上,用一套P0+P3的構架,繞開P2的束縛。有關這一技術,我們會等到新車插混到來後,再進行詳細解析。
回到AT變速箱技術上來,畢竟除了大衆雙離合,以及日系CVT之外,其餘絕大部分車企都是主攻的AT變速箱技術。還是以奔馳(9AT)、寶馬(ZF 8AT)兩個優等生爲例,兩臺變速箱的1-2擋落差最小也有1.5,奔馳甚至超過了2。然後,雖然前進擋數量各有不同,但在4擋位置,兩臺變速箱都落在了1.66左右的齒比,並在6擋位置達到齒比爲1。作爲對比,通用9AT的1-2擋齒比僅爲1.3多,要實現齒比爲1得等到7擋。
很顯然,後者的低擋位相對而言設計得過於綿密,使得數量頗多的前進擋位,並沒有發揮足夠的優勢。這主要是因爲變速箱在低速換擋邏輯調校上的短板,使得需要在設計上通過降低齒比差距,來緩和換擋頓挫的影響。這一設計邏輯在美式AT變速箱上展現得非常清晰,即便通用把擋位增加到了10AT,其齒比範圍也只不過與ZF 8AT在一個水平線上。
而這種過分強調低速擋位綿密程度的AT變速箱設計,在引入P2電機概念後,會變得更加尷尬。電機初段即介入最大扭矩的特點,使得低速檔位的過渡變得更快。在燃油車邏輯下就可以支持2擋起步的ZF 8AT,在這套邏輯中,不要太容易。而原本低速檔位過於綿密的情況下,反而需要加快跳擋能力,但這本就不是複雜設計後能夠輕鬆得到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弊端已經無法轉身了。當AT變速箱發展至10AT級別,除了本田這種敢於推倒平行軸技術重來(本田10AT未引入國內),其餘諸如豐田、現代、福特、通用等車企,其AT變速箱基本都是來自當年的6AT,甚至4AT底子。
所以,在堵死P2構架的情況下,這一路車企更多會採用P0位置的48V輕混電機,來延緩排放法規對產品的影響。除此之外,再就是換用P1+P3構架的賽道,這就和國產的主流插混技術路線基本類似。當然,像福特也會選擇類似豐田的THS動力分流技術方向,廣義上說這也是一種P1+P3,而且福特與豐田混動也有自己的淵源,這裡就不再展開了。但歸根結底,到了這個階段,與其說是車企在選擇技術,還不如說是變速箱沒有足夠深厚功力的情況下的一種被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