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退潮,新的商機在哪?

過去的一年,在線教育巨頭們上演着一出比一出精彩的燒錢大戲——

一個暑假廣告投入規模達10億元

每刷5條抖音就能出現一個在線教育

廣告投放也從公交站點、電梯牆轉戰到電臺、綜藝、直播間

一時燒錢一時爽,一看財報淚兩行。

資本大概怎麼都沒想到,短短不到兩年,狂轟濫炸猛如虎的操作後,面對的是虧損刷出天際。

盈利不多,反而一個虧得比一個狠

更沒想到的是,一波波強監管隨即而來,國家出手了。

矇眼狂奔的投資者、從業者、跟風者們,還沒來及睜開眼睛,在線教育,已然泡沫破裂。

硬件賽道

有望逆風翻盤?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股神巴菲特2004年這樣說。那時的他恐怕沒想到這句話會被很多投資者奉爲至理名言。

互聯網創業巨頭們的創業熱情顯然沒有被在線教育行業的持續退潮擊垮,他們貌似早有準備,將目光盯上了教育智能硬件這條路。

《2021中國教育智能硬件趨勢洞察報告》表明,在擁有智能硬件的家庭中,學生平板(家教機)和智能作業燈用戶滲透率、使用率穩居第一、第二。

“步步高點讀機,哪裡不會點哪裡,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So easy!”這段著名魔性洗腦廣告詞的主角正是初代學習機,相比老廠偏愛造平板,作業燈則成爲大廠們的“心頭好“。

2020年10月,字節跳動旗下大力教育推出了“大力智能作業燈”。隨後,互聯網和教育大佬們紛紛開始造燈。

2021年3月,騰訊推出內置“騰訊作業君”APP的“AILA智能作業燈”;導學教育宣佈與阿里雲合作,推出“導學號智能作業燈”。

嘗過甜頭的巨頭們並不會放棄教育領域這塊蛋糕。這條路行不通,那就換一條。

同樣在2021年3月,百度(09888.HK)推出“小度智能學習平板”智能屏。教育公司也不甘落後,本站有道(NYSE:DAO)旗下產品包羅了翻譯蛋、智能答題板、口袋打印機、詞典筆等。

這一次,教育硬件無疑成爲各家爭相躍躍欲試的新賽道。

一波退潮,一波浪花又朵朵。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

政策出臺

有人歡喜有人憂

近日,四川發佈教育收費10條禁令,其中一條:嚴禁強制學生購買平板電腦或教育APP。

而關於學區房,北京西城也發佈信息,嚴格執行多校劃片。

消息一出,官媒紛紛點贊,可以看出國家始終致力於促進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營造良性教育生態。

面對紛沓而來的信息量,部分業主心態直接崩了

但更多的是,家長們屬實鬆了口氣

政策出臺後的衆生相,讓我們不禁思考,教育的本質是育人。然而,無論是曾經風光無限的在線教育,還是蓄勢崛起的智能教育硬件,被嗅到更多的是商業氣息,我們是否偏離了原本的初衷?

迴歸本質

做教育信息化高配

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很多學校和老師有過這樣的迷茫。

一位參加過SmartShow展會的某小學信息化負責人說道:“硬件其實都差不多,很多功能說實話用不上,如果參加展會,老師們更想看到一些實用教學軟件方面的東西。”

“學校主要是高中階段,常用的一體機、多媒體教學,很多老教師還是不怎麼用。”德化某中學的信息化負責人也說明了自己學校的情況。

相比市面上衆多智能教育硬件產品,學校和老師更看重的是工具的實用性。

“升級後主要是教學操作工具的改變,但系統經常提示請及時更新,C盤裝不了多少,總說內存已滿。”甘肅某小學電教老師分享了目前的痛點。

安慶市某小學負責人則表示:“學校有4個平板智慧課堂班,200多臺平板,有使用要求,每個學期要達到100個課時,效果很好,學生上課積極,就是教學數據很粗略,不利於後期分析,想看到更詳細的數據供學校參考。”

對於學校和老師來說,需要的不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硬件設備,而是功能可以滿足需要且符合使用習慣的解決方案。

而這兩者的實現,靠的不單是硬件,還有軟件。換言之,學校的需求,纔是整個教育信息化產業鏈上應該重視和考慮的。

有位接受SmartShow調研的校長說過:”學校平時要做很多細分的報告數據,但資料要從很多文件中找,加上老師用的軟件不一,QQ、微信、OA都有,給工作帶來很多麻煩,急需一個可以自動收集存檔、實現多種功能的整合平臺,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而集成商們也在SmartShow的後臺分享過這樣的想法:

軟硬件數據接口不匹配、系統不好用,原因在哪?

SmartShow認爲,發力方向不應該單單在硬件上,更應該重視軟件的開發,而軟件應用的問題則在於缺乏標準化的場景。

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業務中心CTO遊承鈺曾表示,“華爲最近出鴻蒙,爲什麼馬上能成活?因爲它基於第6層的開放標準做得非常好,只要符合這個標準就能做出來,所有的生態、應用、APP在裡面,幾乎不需要做任何差異化的東西,就能被市場所接受。”

硬件產品同質化嚴重將逐漸失去競爭力,這時候找準方向另闢蹊徑才能發展。

對於集成商而言,應將學校深入的需求精準地反饋給廠商,以聯動上下游信息的優勢推動廠家研發,讓應用場景更標準化,信息數據和平臺實現兼容,真正普惠用戶。

對於廠商來說,不是產品創新不夠,而是符合個性需求的軟件沒有可供其兼容的標準生態,應及時調整方向,以集成商爲紐帶,雙方共同促進產研融合。

五花八門的硬件只是教育信息化的標配,能滿足千差萬別的市場需求併爲教學帶來幫助的使用體驗纔是高配,也是讓教育迴歸育人本質的出口。

但願這個夏天,少了在線教育暑期檔的“花式轟炸”,學校和老師的心聲能真正得到重視。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