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白鹿原民俗村:“網紅小鎮”爲何“帥不過三秒”?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姜辰蓉李亞楠

近期,一份“中國特色小鎮死亡名單”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名列其中。這個曾經的“網紅小鎮”幾年間迅速衰落,商鋪關門遊客難覓。

2016年5月,號稱投資3億多元、佔地1200畝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陝西藍田縣境內開業,以“一夜爆紅”的姿態成爲當年西安旅遊市場上的“頂流”,日接待遊客量一度達到15萬人次。

2020年4月,正在進行拆除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大門已經被圍欄遮擋。新華社記者 李亞楠 攝

如今,當記者再次走進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時,這個已停業的民俗村基本荒廢,商戶全部關門倒閉,巷道里建築垃圾堆積,園區荒草叢生

從“一夜爆紅”到“帥不過三秒”,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教訓值得深思。

2020年4月,正在進行拆除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新華社記者 李亞楠 攝

昔日“網紅”景區如今荒草叢生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項目由陝西渭水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運營,景區內按照關中民居、村落特色,依地勢修建了五六排磚瓦結構的平房等設施,用於開設民俗小吃店、非遺作坊、茶文化廣場等。

在“白鹿原熱”的加持下,距西安主城區僅30公里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時非常火爆。公開信息顯示,其開業當天便迎來12萬人次的客流;2017年新年期間,日接待遊客量達到15萬人次。每逢節假日,因客流量大,景區周邊甚至出現堵車長龍

然而好景不長。民俗文化村一位茶樓經營者在接受採訪時說,頭一年經營狀況最好的時候,茶樓員工有22名,光收銀員就有3個。但第二年,客流就明顯減少,生意遠不如第一年。“這地方就是賣點吃的,還不一定有別處的好吃,人家來一兩次也就不想來了。”這位經營者說。

2019年,據藍田縣白鹿原管委會統計,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每天遊客不足千人,許多商家關門大吉。2019年8月,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暫停營業

2020年4月,正在進行拆除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多數店鋪已經關門。 新華社記者 李亞楠 攝

記者近日前去探訪,昔日的“網紅小鎮”已基本破敗荒廢,部分建築已經被拆除,整個民俗村幾乎空無一人。

據藍田縣白鹿原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此前網上盛傳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3.5億元投資是按照原規劃三期算的,一期投入1.08億元以後,經營者看情況不好,沒有再繼續投資。

藍田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說,目前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已經轉讓給西安藍城理想小鎮建設管理有限公司。新東家初步的規劃是依託當地優異的自然環境,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原址上打造高端康養集羣;但因爲藍田縣國土空間規劃和西安市對於白鹿原的整體規劃正在編制過程中,所以項目目前處於停工狀態。

火爆背後問題重重

一個“頂流”景區爲何會說死就死呢?

第一個“硬傷”是違規用地。2016年12月,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等多個項目因未經批准違法佔地建設在陝西省政府召開的相關執法監督檢查警示約談會上被通報。藍田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說,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所規劃的498畝土地屬於未批先建,被通報後,當地國土部門對一些違建項目進行拆除,此後2017年和2020年陸續拿到了321畝土地的批文,其餘土地手續正在辦理中。

其次,缺少規劃,同質扎堆。隨着“白鹿原”IP熱,短短兩年時間內,僅僅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集聚了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白鹿原影視城、白鹿倉、白鹿原景觀農業園等6個文旅項目,還不包括其他大大小小的類似鄉村旅遊項目。

而同質項目扎堆,與當地政府盲目招商、缺少規劃引導密不可分。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燕說:“一個小小的白鹿原上,哪能承載這麼多的旅遊項目?這本身就形成了區域內競爭,分散了客流,不少文旅項目註定無法存活。”

在日後的經營中,商業化嚴重、內涵空心。不少遊客表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去一次之後不會再去”,因爲裡面除了關中小吃,就是一些隨處可見的旅遊產品,沒什麼新意。

專家表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裡看不到關中文化,見不到當地民俗,不能滿足遊客“寄託鄉愁”的需求,搞的是急功近利的商業化經營。

陝西省旅遊設計院規劃師崔寧說:“近年來各地都出現依託民俗、民風的文旅建設熱潮,想法都很簡單——建一條仿古街,自然有人來。但這其實是‘拍腦袋’,沒有考慮項目的內涵是什麼、吸引客流的創新點在哪裡。”

2020年4月,正在進行拆除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店鋪大門緊鎖。 新華社記者 李亞楠 攝

項目執行過程中沒有平衡好與商戶、村民利益分配,也是導致民俗村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所佔土地原屬藍田縣安村鎮田坡村,這裡的村民告訴記者,對最初的土地租賃和後來的徵地,部分村民並不同意。因佔地及補償問題,村裡人曾多次與民俗村經營者發生衝突。

“民俗村建成後,園區內的商鋪是不讓我們當地村民租用經營的,都租給了外地人,只讓少數村民應聘了保潔等崗位。”田坡村另一村民說道。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他家總共10口人,2020年徵地時領取了60餘萬元的補償款,但家裡的地現在不足一分。他和幾個村民曾多次向藍田縣信訪部門反映,“我們的訴求就是,要麼把我們的地還回來,我們把補償款退了都行;要麼把徵地時承諾給60歲以上老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費發下來——我今年都64歲了,一次都沒領過。”

對此,安村鎮幹部表示,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建築主要是在村民的老宅基地上修建的,徵地涉及田坡村兩個組不到430位村民,徵地後人均耕地少於1分,所以對6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發放200元的失地補貼,目前方案已經報到縣上,正在研究當中。

特色小鎮建設需“形態”與“靈魂”兼備

旅遊專家表示,近年來興起“文旅熱”,不少地方熱衷於招商文旅項目,到處造景。許多項目不尊重市場和行業規律,轟轟烈烈上馬,悽悽慘慘關張

“旅遊規劃必須通盤考慮區域內的資源稟賦,對旅遊項目進行科學指導。”張燕說,“好的規劃必須依託有資質和經驗的專家、機構,規劃完成後要確保真正落到實處。”

其次,必須突出“特色”,將景區建設與地方文化緊密結合起來。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造景,不是隨便修一條仿古街就是景區。”張燕說,“有自然的山水環境、深厚的文化積澱,纔是文旅項目的最佳目標地。”

2020年4月,正在進行拆除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新華社記者 李亞楠 攝

崔寧說,發展特色小鎮應遵循市場規律,水到渠成,不能拔苗助長;還要差異化定位,強調一鎮一特色。

業內專家說,打造特色小鎮應有長遠眼光,要有做成“百年工程”的氣魄,避免急功近利、過度商業化。國內外成功的特色小鎮很多已過百年,其經驗主要不是跟風、用錢砸,靠的是耐心、創意,一磚一瓦建設、一草一木培育。

專家提醒,特色小鎮建設必須既重“形態”,更重“靈魂”,把特色小鎮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效結合起來;產業發展應當設置一些機制來保護村民利益,讓當地老百姓從特色小鎮的發展中真正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