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地產巨頭暴雷!負債85%,昔日“福建首富”家族榮光不再
地產江湖風雲變幻,有人高樓平地起,也有人樓塌了。閩系房企作爲曾經的行業翹楚,如今卻集體唱起了涼涼。
融僑集團這個曾經喊出“三年千億”目標的閩系老大哥,現在卻深陷債務泥潭,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事故”。
融僑集團
融僑集團輝煌的過去
融僑集團這個名字在福州地產界曾是金字招牌,1989年,印尼歸來的“華商教父”林文鏡以港資形式注資成立融僑集團,開啓了它的傳奇故事。
“一座福州城,半部融僑史”,這可不是吹的。從元洪購物廣場到融僑中心,福州的城市天際線,刻滿了融僑的印記。林文鏡可不是什麼“PPT”企業家,他是實打實地用錢“砸”出了一座城,90年代的福州很多標誌性建築都出自融僑之手。
林文鏡
不僅如此,融僑的觸角還伸向了上海、武漢、天津等多個城市,業務範圍也涵蓋了物業管理、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在那個房地產野蠻生長的年代,融僑像一頭風口上的豬,業績蹭蹭地往上漲。
2016年到2018年,業績同比增長率分別是76%、64.8%、76%,2018年更是達到了792.2億元。林文鏡87歲高齡還能登上“胡潤福建華人首富”寶座,因此,林文鏡也成爲了無數閩商的偶像。
融僑中心
然而繁華落盡之後,別管什麼樣的巨頭都是一地雞毛。
2018年,融僑喊出了“三年千億”的口號,但現實卻狠狠地打了它的臉。2022年,房地產行業進入新一輪週期,融僑的業績暴跌,淨利潤比2021年下降了驚人的7737.89%。更要命的是,融僑的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了85%,妥妥地資不抵債。
媒體報道
媒體報道
高負債就像一把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掉下來。
近幾個月來,融僑的資金鍊危機徹底爆發。9月中旬,融僑發佈公告,承認無力償還22.5億元的債務。緊接着,融僑又被另一債權人告上法庭,追討1.25億元的欠款。不到一個月,融僑連爆兩雷,被多家債權人追債,金額超過39億元,這其中還不包括16.2億元的未償還貸款。
媒體報道
曾經的閩系老大哥如今卻成了“老賴”,這反差真是令人唏噓。
融僑的“故事”最終變成了“事故”,這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福州融僑中心
融僑帝國崩塌的背後
長期以來,中國房地產行業依賴高槓杆、高週轉的模式快速發展,這種模式在市場繁榮時期能夠帶來高額利潤,但在市場下行時期則會面臨巨大的風險。融僑集團的案例,正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
融僑集團的“三年千億”目標,展現了其雄心勃勃的擴張戰略。然而這種激進的策略,也爲其日後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融僑集團
在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的時期,融僑集團憑藉這種模式迅速做大規模。然而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這種高風險的模式也暴露出了其脆弱性。資金鍊斷裂、債務違約、業績虧損,融僑集團的困境,正是其激進擴張戰略的後遺症。
融僑和恆大一樣,高槓杆擴張是罪魁禍首。融僑爲了快速擴張,大舉借債,瘋狂拿地,最終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融僑集團項目
融僑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遲鈍也是一大敗筆,當行業週期開始下行時,融僑並沒有及時調整戰略,錯失了自救的良機,最後的多元化戰略也未能奏效。
融僑雖然涉足了多個領域,但房地產仍然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其他產業並未形成有效的支撐。融僑的案例再次證明,高負債擴張是一條不歸路,穩健經營、風險控制和戰略調整纔是企業生存的王道。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任何企業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
融僑集團項目
融僑集團的案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它反映了中國房地產行業從高速發展到轉型升級的歷程。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企業倒下了,一些企業活了下來。這其中既有市場規律的作用,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他們都在提醒着我們,在市場競爭中,不僅要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未來的風險。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能在風雲變幻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