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緬因州複選制解臺灣選舉棄保之痛
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緬因州(Maine),與鄰近的佛蒙特(Vermont)和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都是典型的小州,人口60多萬的佛蒙特僅有1位衆議員,人口相當接近、各自擁有130多萬人的新罕布什爾與緬因州,也不過分配到兩位衆議員。美國「選舉人團」的數字是一個州的聯邦衆議員加參議員的人數,因此這兩州各自僅有4張選舉人票,看似微不足道。
不過,在2000年的大選中,共和黨的小布希在新罕布什爾拿下27萬3000多選票,民主黨的高爾則拿下26萬6000多票,差距僅7200票,而綠黨的候選人奈德則是獲得2萬2000票,最終小布希是以271對266張選舉人票驚險勝出。我們以支持綠黨的羣衆基本上在兩大黨間較有可能選擇比較重視環保議題的民主黨來看,若是少了奈德的分散票源,高爾很有可能以270票對小布希的267票當選總統。這是美國選舉史上,難得出現一個小州僅以7000多票就決定誰當選美國總統,也代表即使選舉人票僅有4張的新罕布什爾,靠着選舉人團制度採用贏者全拿的情況下,就能左右選舉的結果。
選舉人團的贏者全拿制度一直是美國總統選舉相當具爭議的一個議題,川普在2016年的大選中,普選票輸給希拉蕊‧柯林頓近300萬票,但卻能靠着選舉人團票勝出,就是實例。然而美國的50個州中,也不是所有的州都採贏者全拿的制度,緬因州和中西部平原區的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就採取較爲合理的選區制。在這兩州的制度下,總統候選人在衆議員的選區拿到多數,就獲得該選區的1張選舉人票,若是全州普選票較多,則拿下參議員所代表的2張選舉人票。
舉例來說,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歐巴馬總統拿下紅州內布拉斯加第2選區的多數,因此贏得該州1張選舉人票,共和黨馬侃參議員則是在另外兩個選區勝出,也獲得全州較多的票數,故拿下剩下的4張選舉人票。同樣地,在2016年的大選中,川普贏得緬因州第2選區的多數,贏得1張選舉人票,但希拉蕊在第1選區和全州獲勝,拿下該州3張選舉人票。
新罕布什爾2000年的例子,顯示即使是小州也不能疏忽,而小州若是屬於五五波的紫色(非紅非藍)的戰區,候選人就必須極力爭取。內布拉斯加和緬因州2008及2016年的情況,則讓候選人意識到在非贏者全拿的兩州,還有機會拿下單獨衆議員選區的選舉人票。
緬因州近年又推動將原有僅在地方層次的「排序複選制」(ranked-choice voting,RCV)選舉制度,用在聯邦層次的選舉。所謂的排序複選制,就是選民可以投兩位候選人,並將偏好排序。如果沒有候選人獲得50%的絕對多數,就會將選民的排序納入考量,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排除,直到有候選人得到過半數的選票爲止。
緬因州的選民在2016年的公民投票中通過,讓緬因州成爲全美第一個在該州議員、州長及聯邦參衆議員的選舉中,都採取排序複選制決定選舉結果。儘管該州最高法院裁定排序複選制與緬因州憲法牴觸,不得適用於該州的州長和議員選舉,但人民再次用公民投票否定這項裁決。緬因州在2018年的聯邦衆議員和州議員的初選中,首次採取這項制度。該年底的聯邦衆議員選舉中,現任共和黨衆議員在第1輪的計票中獲得4成6的選票,以2000多票勝出,但未過半數,在排序選擇後,最終以4成9的選票敗給民主黨的候選人。
在明年的聯邦參議員選舉和總統大選中,緬因州都將採取排序複選制,這不僅有助於小黨或獨立候選人的參選,更會讓兩黨的候選人要爭取成爲小黨或獨立候選人支持者的第2個選擇。緬因州的這個選舉制度其實也是臺灣可以考慮採納的制度,因爲它讓小黨候選人蔘選意願提高,又因爲可能成爲大黨拉攏的對象,而有機會將其政見納入。對選民而言,他們不必因棄保效應而必須做出痛苦的選擇,選民至少可先選出自己心儀的候選人,再標註次佳的選擇,讓手中的那一張選票不至於因支持的候選人票數少而作廢,也算是對民主機制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