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懟死僞車迷:內燃機憑什麼不能當增程器?

一些人對技術的理解,非常膚淺。

不乏大量的羣體,認爲增程式是一種落後的技術,內燃機當成發電機,電量存貯在電池包之後,分配給電機。

用油發電,用電驅動,這是一種落後的技術,因爲多了一道工序。

看似天衣無縫的邏輯,其實存在諸多漏洞,因爲這個理解邏輯忽略了一個總體熱效率的問題,傳統內燃機的熱效率非常低,在裝機、行駛過程中的熱效率甚至都不會超過38%。

熱效率低是一個問題,會讓油耗非常高,所以你們看過去的燃油車,就算是隻有100馬力的1.5L發動機,油耗也在7L左右。

現在呢?

增程車的油耗可以穩定在5L左右,而且加速非常快,能耗降低了至少40%,從結果上來看,增程車的價值感非常高,且沒有短板。

在增程架構中,內燃機只需要執行一個動作,就是發電,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不需要考慮太多性能的東西。

一臺1.5L的內燃機,功率一般都在80kW以上,只要不是長時間、高頻率的急加速,其實1.5L內燃機在日常發電的過程中,是足夠用的,不會存在噪音增加、整車加速能力下滑、油耗高的問題。

一臺80kW的內燃機,一小時的理論發電極限是80度,想一下目前電車的電耗也纔多少就知道了。

爲了保證更好的性能和工程安全係數冗餘,很多企業上的都是1.5T內燃機,用於發電的話,功率都不小,比如說理想L9(參數丨圖片)這種自重超過2.5噸的車型,1.5T增程器只有113kW的功率數值,但其實足夠用了。

增程器只是邏輯上簡單,執行的是“奧卡姆剃刀理論”,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結構上來說,增程器這種結構非常簡單,內燃機不需要直接驅動車輛,執行任務非常單一,且電機不需要和內燃機高強度配合,所以在設計的時候更加簡單,同時故障率也會降低、成本也會降低。

從工作效率上來說,內燃機可以持續處於高熱效率的工作區間,尤其是油車難以應對的加速、起步、掉頭、停車等動作,在增程架構中,都是最佳工作效率區間。

這句話並不難懂,舉個例子。

如果說油車的起步、加速、掉頭、停車動作,一套動作下來需要消耗50ml燃油,那麼增程車做完這一套動作,可能只需要消耗30ml燃油。

沒有任何規定,內燃機只能當成發動機。

全球頂級企業中,日產的e-Power架構,就是由一臺1.2L三缸內燃機作爲增程器,全程由電機驅動,平順性、油耗、加速能力都是非常理想的。

而且,國內不少新勢力企業成功的核心,都是增程架構,包括但不限於AITO、理想、零跑汽車,在增城架構中,用戶的體驗感和電車完全一樣,但沒有電車的續航焦慮和充電焦慮。

想充就充,不充也能當油車開。

之所以很多人認爲,增程是一種落後的技術,是因爲他們只認爲增程架構的門檻低,但卻沒有看到增程架構的極限有多高。

想要做好增程,沒那麼簡單。

一個是,好的增程車同樣需要頂級的內燃機,之所以目前沒有看到,是因爲增程架構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技術,所以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二流內燃機的問題。

也就是說,目前的增程架構中頂級的內燃機還很少,一旦在內燃機技術上繼續優化,那麼動力、油耗、排放將會更加出色。

另一個是,增程的價格、充電速度、純電行駛能力還可以繼續優化,如果價格下探到10萬以內市場,其實是對電車、油車的雙向斬殺。

認爲增程是落後技術的人,對技術、對產品的瞭解,只是處於1.0初級階段,只是知道“油發電,電驅動”,在邏輯上覆雜一點,但卻沒有注意到,其實這種邏輯的整體效率高,且成本低、收益高,而且突破上限的能力強。

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了增程序列中,就是因爲其天然的優勢,對企業、對市場、對用戶三方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