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負債端管理重在預期修復

降低存款利率能否刺激消費,這是需正視的一個問題。

繼招行下架中長期大額存單後,民生銀行宣佈自5月8日起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額存單產品。由此,年利率3%以上定期存款幾近絕跡。

手工補息、通知存款和中長期大額存單等,被冠以三大高息攬儲工具。如今,這三大工具先後被整頓和窗口指導,人們普遍認爲,這主要是受低利率環境影響,商業銀行進行負債端管理,以應對淨息差壓力。當前市場一致預期今年利率還將繼續下行。

商業銀行進行負債端管理,多個行業啓動以舊換新等,似乎圍繞一條戰略主線,就是通過激勵等舉措,將居民在金融體系中的所謂超額儲蓄引導到消費市場中,以緩解需求收縮,加速經濟內循環。

商業銀行負債端管理,能否將居民儲蓄轉爲消費?情況可能不容樂觀。當前商業銀行負債端管理,凸顯出兩大問題值得警惕:一是低利率政策正在對金融機構的經營佈局和經營條件產生不利影響,因爲低利率政策正弱化商業銀行對借貸業務風險的自主定價權,金融機構缺乏風險管控的能動空間,只能將低利率政策直接傳導至儲戶。

二是由於資產荒主要緣於市場缺乏風險收益匹配的優質資產,銀行在資產端與負債端面臨突出的流動性壓抑:一方面負債端利率支出剛性化;另一方面資產荒讓商業銀行將信貸資源集中在信用等級同質化的央國企,對其他類型的資產因爲無法識別其風險違約概率和風險暴露,難以計算其違約損失率,而無法進行風險定價,弱化了金融機構對市場風險的管控能力。

顯然,當前商業銀行圍繞淨息差展開的負債端管理,與其基於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等的主動負債管理不盡相同,很難有效推動市場風險定價和交易的有效出清,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市場需求收縮。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當前人們對未來不確定,由於擔心未來收入下降、失業等問題,人們傾向儘可能地犧牲當期消費,儲蓄起來留未來不時之需。

這使得存款利率越低,人們越願意將更多新增收入儲蓄起來,而不是拿去消費。利率越低,儲蓄意願越強的市場趨勢持續加強,最終將進一步弱化人們的風險偏好,降低人們信用擴張的意願,這反映到整個經濟金融體系,就是存量資產的流動性不足及需求持續收縮等。

因此,傳統的具有刺激效應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很難改善經濟體系中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壓力,尤其是貨幣政策,利率壓得越低,流動性注入得越多,金融機構面臨的經營壓力越大,其風險定價能力越弱,因爲低成本的資金供給與無法有效識別的風險資產違約損失率,帶來的將是貨幣跨越金融與實體的空轉,這使經濟金融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澇災,加速金融機構失去風險定價能力。

當前有效的風險緩釋策略主要集中在資產端,通過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盤活存量資產,提高市場的流動性變現能力。

爲此,當務之急是一方面加速在要素資源等領域推動市場化改革,理順整個經濟體系的市場化價格傳導機制,真正讓各行各業的價格成爲市場的預期信號,加速市場出清,方便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有效識別風險資產的風險敞口、違約率,併合理試錯其風險違約損失率等。

另一方面,鼓勵和推動金融產品和交易創新,爲市場的風險管理和交易提供豐富的風險交易和管控工具。當前的問題並非風險暴露,而是在風險暴露確定的場景下,金融機構等缺乏風險管控、交易和對衝的工具,致使風險暴露的資產喪失在市場交易和風險重置的能力。因此當前大額信貸資產轉讓市場建設,信貸資產證券化加速推進等正當其時。

事不凝滯,理貴變通。如果商業銀行負債端的存款是流變之水,那麼讓流水不腐的至善之策,不是壓低利率,也非消費誘導,而是着力解決人們的後顧之憂,修復人們的內驅力,以引導人們對未來預期的想象力。唯有預期得到修復,需求才會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