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居民”過中國節,反“客”爲“主”……
閔行,歷來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崇賢尚德的氛圍。閔行區聚焦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發動全區精神文明戰線力量,不斷推進“四季風·人文美·修身行”主題活動,優化完善廣泛覆蓋、各具特色的修身陣地,持續推出內容豐富、廣受歡迎的修身活動,精心打造富有內涵、創新出彩的修身品牌,使市民修身行動成爲閔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路徑。2024年5月起,“今日閔行”聯合區精神文明辦推出2024年閔行區市民修身項目巡禮,全方位展現“德厚閔行 文進萬家”城市理念,展示與中國式現代化閔行實踐相匹配的新時代城市文明新風貌。
將粳米粉、糯米粉、白糖、油、清水均勻攪拌,放入蒸屜,撒上各色乾果、紅綠果脯肉……在剛剛過去的重陽節,來自中國、美國、德國、墨西哥、烏克蘭、韓國等國家的20餘位中外居民,在華漕國際社區中心一起聽故事、做重陽糕,迎接重陽佳節,感受中華傳統節日的獨特魅力。
在節日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華漕集聚了一定規模的高端社區,7所國際學校和雙語學校,來自近80個國家、9600餘名外籍人士居住於此。隨着越來越多的境外人士選擇來此工作生活,華漕立足本土資源優勢,以“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活動爲載體,圍繞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吸引“洋居民”走出家門、走進社區,在活動中融入閔行、喜愛上海。
尤其是每年的春節。作爲最具傳統文化意義的中國節,春節愈發與現代生活產生有機融合,發生了極富創新性的發展——華漕鎮以“趙家村村晚”爲載體,將“春晚”搬進鄉村舞臺、村民生活。每年,都會邀請“洋居民”共同參加,感受地道的中國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籍友人們帶着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在現場舞起了中國龍,唱起了中國歌,歡歡喜喜過起了中國年。
對於遠離家鄉的他們而言,通過“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系列活動讓他們在他鄉找到了歸屬感,更在參與活動中找到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最基層的社區擴大了市民修身行動的“覆蓋面”和中華文化的“朋友圈”。
在節日中感悟中華傳統美德
九月九日重陽節,正巧二九相逢,“九”又與長久的“久”同音,是長壽的象徵,因此,又被稱爲“老人節”“敬老節”。在我國,尊老敬老蔚然成風,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美德也體現在各種節令風俗中;在端午節,“洋居民”吃着糉子,歌頌着屈原的堅貞不屈;在清明節,他們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移風易俗宣傳活動;在七夕節,與中國居民一同講述自己的家風、家訓、家庭故事,時而還會分享節能減排、勤儉持家的“妙招”……
每逢中國傳統節日,像這樣的“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活動就會如期舉行,這也是華漕鎮市民修身行動的“留節目”。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外籍居民成了這個活動的常客,他們在這些活動中體驗中國傳統節日的節令風俗,感受其中所蘊含着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在節日中助力“人民城市”建設
國際社區裡還有着一羣特殊的“洋居民”,他們就是在華漕長大的“洋孩子”。爲讓這羣“洋孩子”從小了解中國文化,感受華漕發展速度,華漕鎮在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日通過一批“有趣、有料、有意義”的精品項目,讓各種膚色的小朋友感知不同的文化背景,種下友誼的種子。有些“洋孩子”在父母、學校的帶領下,也逐步當起了小志願者,他們爲本地孩子教授英語,還與本地孩子們一起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成爲新一代的文明志願力量。
久而久之,除了傳統節日等重要時間節點,他們的公益服務還延伸到了日常。華漕鎮現有外籍志願者團隊約30人,大多是企業高管、國際學校家長、他們教社區居民英語、做公益,爲外籍人士、本地居民提供服務,成了居民最貼心的志願者朋友。
不僅如此,在“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系列活動中,越來越多的“洋居民”主動走上臺前,不再僅僅當一位“客人”,更成了“主人”。小小角色的轉換意味着大大觀念的改變。一位一直參與社區服務的“洋孩子”說:他所居住的華漕,是“國際化未來之城”,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中外居民都能在這裡收穫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洋居民”融入社區,融入上海,真正成爲中外文明交流的使者,而“和外國朋友一起過中國節”系列活動也成了助力地區城市發展的一抹重要亮色。
螢螢之光,可照曠野。文明聚力,點亮未來。
供稿:淺晚月、區精神文明辦
編輯:嶽順順
初審:方佳璐
複審:石思嘉
終審:王婷婷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