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國答卷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誌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此前,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地位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規定新中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70年過去,在黨的領導下,伴隨新中國的腳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效保證了我國始終沿着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爲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展現出顯著政治優勢。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關鍵在於它深深植根於人民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會的重要實物和文獻資料。

代表:根植人民

1953年,新中國第一次普選,登記選民總數3.23億多人,選出基層人大代表566萬餘名,在此基礎上選舉產生12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他們來自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個行業,其中有177名少數民族代表,147名婦女代表。

“郭樹德,毛澤東號的司機;華羅庚,是數學家;劉英源,老英雄;樂鬆生,同仁堂的;蔣南翔,清華大學的;諸福棠,兒童醫院的院長……”9月19日,在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舉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中山堂印記”專題展覽上,90歲的劉世梅看到北京市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單,依然能一一說出他們的職業。

劉世梅是北京市和海淀區第一屆人大代表。1954年8月,在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她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當時她還不到20歲。同年9月,劉世梅和各地選舉產生的12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帶着6億多中國人民的期盼,走進北京中南海懷仁堂,出席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

同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全票通過。在此之前,有1.5億餘人蔘與討論憲法草案,提出118萬餘條修改、補充意見。

同一天,大會還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地方組織法5部法律,我國的各項基本制度相繼確立。

選舉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礎。經過70年的發展,人大代表構成比例日趨完善。2022年,我國完成的最新一輪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中,10億多選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選舉方式產生了262萬餘名縣鄉兩級人大代表。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一線工人、農民代表佔比達到16.69%,更多來自基層的聲音進入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十幾億人民、五十六個民族,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行使國家權力、表達意見,進行着人類歷史上規模罕見的民主實踐。

立法:彙集民智

立法權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重要職權。改革開放之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發揮職能,立法進程顯著加快。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一天之內通過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地方組織法等7部法律。到20世紀90年代初,以憲法爲統領,民事、刑事、行政、國家機構和訴訟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和單行法律制定施行,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框架。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法數量大幅增加、法律體系日益完備、立法形式更加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尤其是2020年通過的民法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譽爲“新時代人民權利的宣言書”。

截至2024年8月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制定法律81件,修改法律258件次,作出法律解釋10件,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決定112件次。在法律體系中,有現行有效法律303件,行政法規約600件,地方性法規1.4萬餘件。

我國立法從制度上確保人民羣衆廣泛參與,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1990年,爲了充分發揮基層單位在立法工作中的積極作用,江西省人大常委會開始探索建立立法聯繫點制度,在全省每個設區的市選取一個縣級人大常委會作爲立法聯繫點。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基層立法聯繫點制度,基層立法聯繫點的建設步入快車道。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設立45個基層立法聯繫點,輻射帶動省、市兩級人大設立7300多個基層立法聯繫點。此外,20多萬個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也打通代表聯繫羣衆的“最後一公里”。

朱國萍是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繫點信息員。每當接到需要徵求意見的法律草案時,朱國萍都要儘快收集分佈在5個不同社區、覆蓋超2萬居民的對法律修改的意見建議。截至2024年7月底,朱國萍和信息員們參與了97部法律草案的徵求意見,提出建議3200多條,被研究採納280條。

十三、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魯曼在參加基層立法聯繫點的活動時,提出在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的建議,鹽城市人大常委會被賦予地方立法權後,首先爲此事立法。

吳騰信,廣東江門人,因患小兒麻痹症落下肢體殘疾,出行要依賴助力代步車。交通不便、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的鄉村給他的出行帶來重重障礙。2022年11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江海基層立法聯繫點調研組進村圍繞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草案徵求意見建議。吳騰信結合自身經歷真誠地提出,希望能優化農村無障礙設施,方便像他一樣的殘疾人出行。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吳騰信的建議被吸納其中。

除了基層立法聯繫點,人民羣衆還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立法。202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國人大網對17件次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收到各方面意見建議約18萬條。

羣衆有智慧、基層有辦法,立法過程越能聽民意、接地氣,立法質量就越高。

監督:權威規範

在我國政治體制中,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對“一府一委兩院”監督職權。從1979年起,每年全國人大會議的重要議程,都包括聽取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最高法、最高檢工作報告。

憲法監督權,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核心職權之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職權是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監督既不能突破法定職責的邊界,又不能讓法定職責“休眠”。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大監督職能開拓了新領域、新方式,如修改預算法,推進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建立預算審查前聽取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的機制,加強地方人大對政府債務的審查監督,開展對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監督。又比如,突破單純詢問模式,專題詢問成爲新型監督方式。

201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將專題詢問納入了“今後一年的主要任務”。同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專題詢問在人民大會堂展開。

2023年10月22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對“一府兩院”同一主題的三個報告開展專題詢問。面對與會人員就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執法司法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國務院、最高法、最高檢相關負責人一一作答。

這種“問”與“答”的“對話式”監督方式也被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借鑑使用,並於2021年被法律明確爲人大常委會的法定監督方式。2024年7月底,海南省七屆人大常委會對未成年人保護和預防犯罪工作情況開展專題詢問,海南省政府、省高級法院、省檢察院相關負責人到會應詢。

數據顯示,2010年至今,全國人大常委會共開展了37次專題詢問。

備案審查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憲法監督制度。備案審查工作開啓於改革開放初期,但在實際工作中發展緩慢。黨的十八大以來,備案審查工作也進入“快車道”。

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修改爲“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憲法和法律委員會職責問題的決定》,規定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的職責是推動憲法實施、開展憲法解釋、推進合憲性審查、加強憲法監督。

“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的備案審查格局已經形成並穩步運行,從而保證黨中央令行禁止、保障憲法法律實施、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維護國家法制統一、促進規範性文件制定水平和立法質量提高。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實踐充分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在新時代新徵程,要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更大優勢,推動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許振超:“不服輸”帶來真爭氣

“中國工人不服輸!”9月18日,記者採訪山東港口青島港青島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技術部固機高級經理、高級技師許振超時,許振超回顧自己的經歷,概括總結了這句話。

1950年1月出生的許振超,與共和國一同成長進步,從一名普通的碼頭工人成長爲全國勞動模範。近日,他剛剛被授予“人民工匠”國家榮譽稱號。“我覺得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激發勞動者的內心力量,敬畏這項工作,然後儘自己的努力,挖掘自己的潛力,需要更多的定力、耐力和一點點悟性。”這是許振超自己理解的“工匠精神”,也是他告訴年輕人的肺腑之言。

1973年,20歲出頭的許振超來到青島港,成爲一名碼頭工人。“當時我們國家的碼頭已經開始機械化了,但是僅限於局部,基本上還是靠人拉肩扛。”回憶往昔,許振超感慨地說。當時,許振超的師傅告訴他,“在舊社會的時候,大家就是臭扛大包的,現在國家讓我們當了工人,還給了很好的待遇,不抓緊工作幹什麼?倒是你個小孩,看着不咋行。”許振超不服氣,暗下決心,立志當一個好工人,開始“如飢似渴”地學習技術。而如何讓碼頭工人更加高效地工作,也成爲他當時心中立下的奮鬥目標。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開始發展集裝箱碼頭建設,當時的青島港規模小、硬件差,不在規劃範圍內。1984年,青島港順應集裝箱裝卸運輸趨勢,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被選爲青島港第一批集裝箱橋吊司機。

“公司創新求變,我們也要跟上,硬件差那就先修路!”許振超回憶說,他和同事們用8天的時間修建了一條四公里長的柏油路,實現了1號到8號碼頭的全連接。看着修好的路,許振超和同事們感覺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整個團隊信心倍增。1988年,青島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萬箱,許振超和同事們一起研究國內外集裝箱碼頭的發展資料,他發誓,一定要想方設法弄懂橋吊的構造和原理,挺起中國碼頭工人的脊樑。憑着這股不服輸的韌勁兒,許振超和同事們一頭扎進了研究中,花了4年時間逐步掌握了各類橋吊技術參數和設備性能。1996年,青島港實現了年吞吐量100萬個集裝箱的目標。

正在高歌猛進的許振超,此時卻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個重大挑戰。90年代初,青島港進口了一套國外設備,他與同事們一起研究操作系統。正當快熟悉的時候,又來了第二套系統。由於不能同時熟練掌握兩套系統耽誤了船期,給青島港的發展帶來了經濟損失。這一次的挑戰讓許振超認識到,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裡纔是真本領。許振超始終堅信,外國人能做的,中國人也一樣能做。於是,他帶領團隊開展科技攻關,實施集裝箱輪胎吊“油改電”技術改造,大幅節約生產成本,爲了樹立碼頭工人的新形象,許振超還給大夥兒定下了“人人練技術、人人有絕活”的規矩。他不僅自己練就了“一鉤準”“無聲響操作”等拿手絕活兒,更致力於團隊建設和技藝傳承,先後培育了“王嘯飛燕”“劉洋神繩”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碼頭工人不斷挑戰極限。

“振超大師工作室”授牌之後,許振超更加關注對技能人才的培養。“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許振超認爲,一個好師傅不但要把徒弟領進門,還要在徒弟修行出現問題的苗頭時及時糾正、少走彎路。人才培養是這樣,社會治理也是這樣。

作爲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特別關注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的舉措與成效。他積極履職,參加了三級檢察機關組織的各類活動,在參加2021年全國兩會審議最高檢工作報告時,他提出了“‘上醫治未病’,檢察院應該加強檢察前移、事前監督、事前介入,減少犯罪行爲”的建議,同時他還積極參與到未成年人的犯罪預防與權益保護相關檢察工作中去,提出非常多有建設性的意見。他認爲,當下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要全面保護,特別要注意的就是網絡有害信息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檢察機關應該與其他相關行政部門共同建立機制,共同打造青少年的網絡清朗空間。

隨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中國智造再提速,作爲中國工人代表的許振超,他建議檢察機關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多方位保護勞動者權益,爲新時代的現代工人提供一個更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全漢炎:見證參與教育現代化

1990年的一天,華南師範大學物理系大四學生全漢炎懷着忐忑的心情,在廣東實驗中學(下稱“省實”)給高一一個班的學生試講了一節物理課。下課鈴聲響起,全體同學起立鼓掌。當時的物理課組長,後來的省實老校長禤錦科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說:“需要改進的問題還有不少,但學生喜歡上你的課,這很難得。”畢業後,全漢炎成爲一名中學物理教師。

1993年,全漢炎帶的學生馬上要升入高三了,他卻收到了重回高一任教的通知。在他看來,這是對自己能力的不認可。幾經爭取,他還是跟着學生升上了高三。“那年拼得很苦,365天裡,有360天不是在講課,就是在辦公室備課答疑。”全漢炎回憶說,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學生也爭氣,1994年高考,他教的學生物理成績非常好。1997年,他教的學生再次獲得全市平均分第二名。全漢炎用了7年時間,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好老師”。

34年的時間裡,全漢炎見證了省實從一所特色不夠突出的“好學校”,變成以科技教育、體育和藝術教育蜚聲中外的廣東基礎教育領頭羊,省實也因此被稱爲“世界冠軍最多”的中學。談起教育,全漢炎認爲:“教育是一項‘慢’的藝術,要積累、要沉澱,把學生的素質培養與其人生打通,爲學生的終身奠基,爲民族的未來負責。”成大事者,凡事必多想多做一步,以進取之心對待事業,以奮進的姿態砥礪擔當。這一點,在全漢炎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2023年,全漢炎當選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尤其關注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在全漢炎看來,“作爲共和國將來的建設者、接班人,我們的學生必須走好成長的每一步。”2023年全國兩會,他對檢察機關推行的“督促監護令”制度予以肯定,認爲這一創新舉措有效推動監護人切實履行監護職責,有助於爲未成年人營造良好家庭教育環境,也充分展現了檢察機關關心、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履職擔當。

閒暇之餘,全漢炎經常參加檢察機關組織的調研活動,分享自己的從教心得,與檢察官探討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法治教育工作。就這樣一來一往,全漢炎與檢察機關的互動更加密切,這也讓他的人民教師、人大代表“雙重身份”有了更深遠的意義。在2023年廣東省檢察院組織的檢察開放日活動中,省實的師生們受邀走進廣東省檢察院,近距離、面對面瞭解檢察職能、深化法治認識。“你們是祖國的花朵,不僅要大手拉小手,更要小手拉大手,去影響、提醒你們的爸爸媽媽。”活動上,全漢炎聽到廣東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馮鍵與同學們的對話,深受觸動,開放日活動一結束,他就把想邀請馮鍵擔任法治副校長的想法提了出來,馮鍵一口答應、欣然相允。2023年12月第十個國家憲法日之際,馮鍵如期赴約,來到省實的法治教育大講堂上爲學生們講授法治課,受到全校師生的熱烈歡迎。

“通過法治副校長這項機制,省實與檢察機關之間聯繫越來越緊密、互動越來越強,共同在青少年的心中播撒下一顆又一顆法治的種子。”全漢炎坦言,新時代的發展需要多元化的高素質人才,檢察機關關心、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所做的一點一滴都將澆灌到學校法治教育的土壤中,讓莘莘學子成爲法治中國的捍衛者、遵循者、建設者,成爲共和國建設的棟樑之材。

(來源:檢察日報·聲音週刊 作者:周蔚 郭樹合 白樹文 高燕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