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潤北安

圖爲中共黑龍江省委誕生地和辦公舊址。   北安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供圖

北安,是黑龍江省黑河市所轄縣級市,名字取“北方平安”之意。我曾多次去過北安,知道它是座交通樞紐城市。最近幾年,我在媒體上看到北安有了新的城市定位――“塞北延安”“北國槍城”。對後一個定位我沒有疑問,建在北安的慶華廠是新中國第一個專業衝鋒槍生產廠,也是新中國當時最大的槍廠。對於北安與延安的淵源,我並不十分清楚,北安爲什麼能獲得“塞北延安”的稱謂?再來北安,我要解開這個謎團

帶着疑問,我來到中共黑龍江省委舊址陳列館參觀。幾年前,北安對中共黑龍江省委舊址和黑龍江省政府舊址進行保護性維修,利用舊址闢建了陳列館,還利用《黑龍江日報》社舊址闢建了北安博物館。我瞭解到,1945年11月15日,延安幹部團奉命創建東北根據地,其中的195人,從黨中央所在地延安出發,歷時75天,行程近8000裡,勝利抵達北安,並於抵達北安當日建立了中共黑龍江省工作委員會,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完整的省級人民民主政權。北安博物館副館長邊瑾介紹,這也是一次“小長征”。爲了豐富陳列館的內容,獲得更多資料,邊瑾曾走過這8000裡全程,還尋訪了195人中的健在者或其家人,瞭解了許多當年一路艱辛跋涉的故事。邊瑾介紹,195人中,有11名是黨的七大代表,例如,中共七大代表王鶴壽,1945年至1947年任黑龍江省委書記首任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範式人,也是第二任黑龍江省委書記,同樣是七大代表。《黑龍江日報》是新中國創刊最早的省級黨報之一,最初創辦《黑龍江日報》的4位採編人員均是延安幹部團成員,包括社長侯野烽、副社長章子岡和張向凌、女編輯馬彥

陳列館設有《從延安到北安》專題展,在專題展的開始部分有一幅地圖,地圖上用醒目的紅線標出了當時延安幹部團奔赴北安的行軍路線,直觀表現了幹部團橫跨8個省、從延安到北安的行走軌跡。那北安爲什麼稱爲“塞北延安”呢?我向邊瑾和北安博物館副研究員郭昕請教。抗戰勝利後,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國的援助下,向東北大舉用兵,企圖消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爲此,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成立了以彭真爲書記、陳雲爲委員的東北局,派遣幹部2萬多名、軍隊10萬多人奔赴東北。幹部團到達瀋陽後,彭真命令趙德尊帶領其中的195名延安幹部團成員奔赴北安,與當地的革命力量匯合,消滅日僞殘餘,建立、鞏固東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土改、剿匪、支前,爲東北、全國解放做出了卓越貢獻。正是這195名先驅者在北安的廣袤原野播撒了革命的種子,然後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幹部團到達後,在北安成立了10餘所軍政幹部學校,有東北軍政大學,在北安招收兩屆學生,培養2700人;東北工兵學校,1946年7月在北安原侵華日軍營房舉行開學典禮,在北安期間共訓練四期學員,解放戰爭中,這些學員在搭建浮橋、爆破、搶修公路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黑龍江軍政幹部學校,校長高衡,也是當時的延安幹部團成員之一。這些學校與延安頗有淵源,爲支援前線和共和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黨政軍幹部和專業人才

北安,是一座有紅色基因的城市,這紅色基因是幹部團195人從延河畔帶來的,然後在烏裕爾河畔發揚光大。紅土地上的延安與黑土地上的北安,淵源深厚,北安市已與延安市寶塔區正式結爲友好市(區)。延安精神浸潤了北安,滋養了北安,孕育了北安,燃亮了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