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採認時間 應有個基礎

受到疫情日益嚴重的影響新北市22日在中和新增一處篩檢站,由於檢測病毒方式並不一定適用每一個人,一位民衆被檢測的棉花棒搞得很不舒服,拼命閃躲,讓醫護人員花了一番功夫才完成檢測。(季志翔攝)

衛福部長陳時中公佈400例「校正迴歸」本土個案,是因爲「檢驗塞車」才檢出,「校正迴歸」到5月17日至21日個案數,如此說法讓大衆一頭霧水。學者認爲,公佈疫調,到底該以採檢進行日還是結果出爐時間爲主,指揮中心得有個基礎,讓國人清楚掌握。

臺北醫學大學數據許明暉表示,採檢時間基本上都有兩種算法,一是檢驗採檢日期,另一個是因每間醫院檢驗能力不同,病人在採檢完畢之後,得做檢查,會有結果報告出爐的日期,而指揮中心提到「校正迴歸」,將採檢結果時間往前拉到2到3天前的採檢日,因此造成民衆困惑,呼籲時間採認得有個基礎,才能國人瞭解。

許明暉說,全球各國每天都會公佈各個國家地區確診數,我政府每日定時發佈確診數,確實有其必要,以作爲各界掌握疫情的基礎資料,但數字計算基礎等方面建議指揮中心得說清楚。

一名開設科普公司朱姓統計專家表示,陳時中提到的「校正迴歸」,「只是隨便瞎掰一個詞,白話講,就是修改數據、調整錯誤,跟統計一點關係都沒有」,指揮中心之前檢驗量能不足,並沒有向社會清楚交代,近日連爆大量確診,「只好找一個說法,彌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