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良知與抉擇

李武忠

這些日子以來國內相繼發生含瘦肉精美牛解禁和禽流感疫情是否隱匿事件。除了政府官員言行外界譁然外,部分學者專家角色和言行也受到強烈的質疑,也讓存在已久的「官學共生」的問題再度浮上臺面。

農業始終是一個相對保守封閉的領域,資訊交流不易,許多有心從事農業改革者常感嘆要深入探討與報導攸關農民權益議題相當不易,看看這次李惠仁先生自己自掏腰包辛苦錄製的影片「不能戳的真相」內容就是最佳的寫照。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農民屬弱勢族羣,難以展現政治影響力

臺灣由於農民團體經費有限,幾乎都需要仰賴政府補助。許多農民團體負責人甚至是靠官方力量支持當選,更是不敢拂逆上意,因此想要他們勇敢站出來幫助農民爭取權益,無異櫞木求魚,部分幹部還淪爲選舉時的樁腳,造成農民對與自己屬性相同的農業團體向心力嚴重不足,部分農民團體失去扮演政府與農民間溝通橋樑的角色,致基層農民心聲無法及時上達,使得政府施政效果大打折扣,從南部水果價格暴跌引發民怨,馬總統說出爲甚麼不早說即已曝露出問題的嚴重性

過去學者以超然立場在臺灣農業政策推動上扮演重要的把關角色。近年來由於大學數目激增,而教育部補助經費成長有限,使得各校獲得的補助款相對減少,許多老師被迫必須向外爭取經費,農業相關學者亦不能免。也因此讓政府機構有了運作的籌碼與空間。

棍棒(不給研究計劃)與胡蘿蔔(給予大額研究經費)相互爲用的情況下,敢仗義執言者幾稀,部分學者則樂於淪爲政策的護航者,喪失了知識份子鍼砭時政應有的風骨,讓錯誤的農業政策持續下去,不僅延緩了農業改革的速度,也讓農民淪爲弱勢階層,難以翻身。過去曾有學者在媒體批露國內學界有「幫派化」傾向,知識份子都不見了,可惜未能引起社會大衆的關注。這些現象在這次的瘦肉精事件和禽流感處理過程再度赤裸裸的呈現在國人眼前,讓外界看的瞠目結舌,不僅重創學者專家個人的形象,也摧毀了社會大衆對學者專家的尊重和信賴

特別是學官兩棲這些年在臺灣蔚爲風潮,不少學者熱衷參與政治活動、電視評論,遠遠勝過教學研究政治立場成爲是非對錯的判定指標。過去學者所習以爲常的漫長孤獨研究道路早已人煙稀少,許多具科技研發背景的學者以取得專利導向(而不是以人民需求爲重),選擇難度低,短期即可有成果的科技,然後申請專利賣給企業獲利,成爲所謂的「名牌教授,政府座上賓甚至入閣爲官。許多原本風評還不錯的學者,一旦入朝爲官,言行變得荒腔走板,讓國人大搖其頭。從事耕作的農民都知道甚麼樣的土壤就會培養出哪一種果實。

常言知識份子讀聖賢書所爲何事?絕非升官發財光宗耀祖,而是做國家的脊椎、做社會的曉聲、做弱勢的代言,讓社會保有希望。應該挺直脊椎,不向政治彎腰,不向權力低頭,言所當言。只是在現今着重功利名位,一切向錢看的臺灣社會,這樣的期許或許顯得八股與不識時務,卻是臺灣要向前行不可或缺的動能。民衆在觀看當代官場現形記的同時,也應該要深刻反省,孰令致之!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