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儲能爆發,鋰電競爭步入下半場,哪些城市將勝出?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摘要:

“動力電池+電動車”,是鋰電產業競爭的上半場;“新能源+儲能”將推動全面(能源、工業、建築等)綠色低碳轉型,將成爲鋰電產業競爭的下半場。下半場誰會成爲新的“儲能之都”?哪些城市可能勝出?

撰文 | 王磊明

編輯 | Tang

→這是《環球零碳》的第1298篇原創

我國自2009年1月實施“十城千輛”工程、以財政補貼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以來,動力電池步入了“黃金時代”。一些城市憑藉礦產資源優勢,成爲“鋰都”,如江西宜春、四川遂寧等;一些城市引育“龍頭”強鏈,成爲“動力電池之都”,如江蘇常州、四川宜賓等。

但隨着2023年新能源汽車國家補貼的取消,新能源汽車增速下滑明顯,動力電池的大擴張時代也宣告結束,陷入了深度調整的困境。

如何破局突圍、涅磐重生,成爲每家鋰電企業、每個“鋰電之城”的重要研究課題。

與此同時,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在經歷了“雙碳”目標催化的三年大發展後,也陷入了產能過剩的陣痛,“棄光棄風”之困捲土重來。

值此之際,新型儲能的“東風”越吹越勁,鋰電池、新能源這對“難兄難弟”一拍即合,前者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後者尋到了“消納”救兵。

如果說“動力電池+電動車”實現了移動源(交通運輸)的化石能源替代,是鋰電產業競爭的上半場,那麼“新能源+儲能”將推動全面(能源、工業、建築等)綠色低碳轉型,將成爲鋰電產業競爭的下半場。

企業紛紛押注,城市爭相入局,鋰電下半場爭奪戰風雲再起,誰會成爲新的“儲能之都”?哪些城市可能勝出?

01--新型儲能站上“風口”

根據國際能源署報告,要使清潔能源繼續保持增長速度,必須加大對電網和儲能系統的投資。當前,每投資1美元用於可再生能源,就有0.6美元投向電網和儲能,基礎設施發展仍然沒有跟上清潔能源轉型步伐。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輸出電力爲主要形式的儲能技術,包括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熔融鹽等。其中,中國鋰離子電池儲能佔據了97%的市場份額。

2024年上半年儲能項目累計裝機各技術路線佔比,源自國家能源局

我國2020年9月宣示了“雙碳”目標、2021年3月提出了“新型電力系統”,新型儲能均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出臺了《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十四五”期間聚焦規模化發展,錨定3000萬千瓦目標,“十五五”期間實現全面市場化發展,滿足新型電力系統需求,成爲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支撐之一。

2024年以來,新型儲能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其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3月,新型儲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緊接着是“雙碳”深化改革內容。

11月,新型儲能列入《能源法》,“推進新型儲能高質量發展,發揮各類儲能在電力系統中的調節作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就《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能源替代政策正在發生重大轉向。今年9月,國家能源局黨組發表的《以能源轉型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署名文章,提出:“推動終端能源消費轉型由電能替代爲主向電、氫、氨等多元清潔替代轉變”;10月,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也提出“經濟高效推進發電、供熱、制氣、制氫多元發展和替代”。

過去,動力電池在電能替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儲能電池將在電、氫、氨等多元替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爲“風光儲氫氨”一體化中的關鍵一環。

02--鋰電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身處時代的大潮中,哪家企業最先察覺到市場變化、捕捉住新興商機,就能成爲“弄潮兒”,反之則會被洪流沖走。

鋰電池的發展大致分爲兩大時期3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是2009-2020年的動力電池發展時期,又細分爲2個階段。

注: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隨着政策和市場的變化,企業的命運也發生改變。寧德時代、沃特瑪、中航鋰電3家企業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充分闡釋了“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性。

注: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寧德時代在第1階段佈局磷酸鐵鋰,但在第2階段主攻三元,2017年後連續七年位居全球第一。

沃特瑪在磷酸鐵鋰路線上“一條道走到黑”,在第1階段穩居前三甲,但在第2階段落得破產倒閉的境地。

中航鋰電在第1階段專注磷酸鐵鋰,2013年、2014年連續保持商用車市場裝機量第一,但在第2階段的前兩年,一度瀕臨破產。2019年後,開始佈局三元,加速轉向乘用車市場,上演了“絕地反擊”的戲碼。

第二個時期是2021年至今的儲能電池發展時期。

或許是尋找新增長點,或許是怕掉隊,儲能“風口”到來後,“左手動力,右手儲能”普遍成爲鋰電企業的戰略選擇。

注:數據源自SNE Research

寧德時代於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儲能”確定爲三大戰略發展方向之一。寧德時代的儲能業務2020年時營收僅有19.4億元,佔比爲3.8%。2023年,儲能營收達到599億元,佔比升至14.9%,連續兩年成爲僅次於動力電池的第二大業務,出貨量連續三年蟬聯世界第一。

注:寧德時代歷年財報

中創新航於2021年提出“動力+儲能”雙驅動戰略。2022年、2023年,中創新航儲能等營業收入分別達到20.5億元、47.5億元,同比增長172.7%、131.7%,連續兩年儲能業務實現倍數級增長。

此外,遠景動力、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瑞浦蘭鈞、欣旺達等鋰電企業也先後實施了“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雙軌並進策略。

就連很多光伏企業,包括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都把光儲一體化作爲第二增長曲線。

03--“儲能之都”爭奪戰

2023年11月,首屆世界儲能大會在福建省寧德市召開。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授予寧德市“中國新能源電池之都”稱號。

寧德或許有些陌生,但寧德時代“如雷貫耳”。

2011年寧德時代落戶以來,寧德的鋰電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爲產值近3000億元的第一大產業、全國唯一一個動力電池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寧德經濟總量也從全省倒數第二躥升至第五。

一向以動力電池聞名的寧德何以成爲“新能源電池之都”?

新能源電池包括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寧德時代在這兩個領域都是全球第一,寧德自然也在全球新能源電池版圖上佔據重要位置。

如果說動力電池見證了寧德過往的輝煌,那麼儲能電池則代表着寧德對未來的暢想:清潔能源的發展離不開儲能的支持。

寧德市2022年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約854萬千瓦,佔電力裝機總容量比重達76.8%,比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24個、29個百分點。2023年,寧德市清潔能源裝機容量950萬千瓦,2030年將突破2000萬千瓦,成爲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

寧德在世界儲能大會上宣告了“新能源電池之都”的目標,包頭則在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大會上公佈了建設“儲能之都”的願景。

2024年9月,中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大會在包頭市舉行。會上,包頭提出把2024年作爲包頭儲能產業發展的“新元年”,通過三年時間推動儲能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向着千億級產業集羣加速邁進,把包頭建設成爲名副其實的“中國儲能之都”。

目前,包頭市儲能產業以鋰電儲能爲主,同步發展液流儲能,引進落地了緯景儲能、人民控股、中航儲能等一批龍頭企業。在上游原材料方面,已形成14萬噸負極材料、5200噸鎳鈷鹽、300噸碳納米管、2.5萬噸銅箔、9.1萬噸鋁箔產能;在中游儲能電池及系統集成環節,已具備7吉瓦時儲能電池、600臺套儲能系統產能。包頭已成爲內蒙古儲能產品種類最全、產業鏈最完整的地區。

寧德的“新能源電池之都”建立在強大的鋰電產業基礎上,包頭的“儲能之都”面向的則是廣闊的新能源消納需求。

內蒙古風光資源豐富,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截至2024年5月,內蒙古新能源總裝機規模達10158萬千瓦、佔電力總裝機的比重達到45%,成爲全國第一個新能源總裝機突破1億千瓦的省份;發電量達3221億千瓦時,其中風力、太陽能發電量分別爲665.9億千瓦時、111.2億千瓦時,分別位列全國第一、第四位。

在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快速增加的同時,內蒙古也在加大新能源消納力度,除電力外送外,配建儲能是重要手段。

根據2024年5月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2024—2025年新型儲能發展專項行動方案》,2023年全區總裝機達到354萬千瓦,躍居全國第二。2024年新開工1000萬千瓦新型儲能,建成投產650萬千瓦;2025年再新開工新型儲能1100萬千瓦,建成投產1450萬千瓦。2024年底,內蒙古新型儲能裝機規模有望躍居全國第一。

包頭是內蒙古配建儲能的主陣地。截至2024年9月,包頭現有市場化併網新能源項目11.86GW,按照15%/4h配儲要求,需配建儲能超過7GWh。目前已建成併網儲能項目7個,規模超0.7GWh,在建項目17個,規模達7.3GWh。

根據《包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2025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光伏達到400萬千瓦”。大規模新能源項目建設爲儲能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需求,到2025年的配儲需求約2.1GW/8.4GWh。

還有一些城市既無寧德深厚的鋰電產業根基,又無包頭廣闊的新能源配儲需求,也拿到了“儲能之城”的入場券,如鄭州。

2024年10月,河南鄭州航空港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田海濤會見特斯拉儲能業務總監張楓,希望推動特斯拉儲能板塊等業務落戶。鄭州也成爲繼今年5月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開工後,首個爭奪特斯拉儲能“第二工廠”的城市。

很長一段時間,鄭州在鋰電領域都“籍籍無名”,直到2021年9月比亞迪入駐鄭州航空港區。

2023年4月鄭州比亞迪投產,當年生產整車20.2萬輛,動力電池及儲能7GWh,完成產值334.7億元,這給了鄭州進軍儲能的“資本”,也讓鄭州摸到了發展儲能產業的“密鑰”:招引龍頭企業。

2024年6月,鄭州航空港區潤時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由寧德時代旗下從事新能源開發的時代綠色能源有限公司100%控股。

7月,富士康與河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佈將在鄭州投資10億元建設新事業總部大樓,加快推動電動汽車、儲能電池等產業落地。10月24日,富士康新能源電池(鄭州)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錯過中創新航、錯失動力電池“風口”,河南這次想抓住儲能電池的新機遇。

此外,那些鋰電產業發達的城市,依然是“儲能之都”的有力角逐者。如常州正在全力建設“新能源之都”,新型儲能是重點方向;宜賓提出在培育動力電池、晶硅光伏等千億產業集羣基礎上,將新型儲能作爲未來產業重點培育;宜春深度開發本地鋰電池企業儲能優勢,搶佔新型儲能市場。

鋰電上半場,礦鹽資源富集的城市天然具備“鋰都”的潛質;下半場,新型儲能轉向多元化,除了鋰電,包括氫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都將參與進來,清潔能源豐富的城市有建設“儲能之都”的現實需求。

作者簡介:王磊明,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碩士,主要從事節能環保及碳達峰碳中和研究。

參考資料:

[1] 行家說儲能. 3年500億!稀土之都再造“儲能之都”.2024-09-23.

[2] 經濟日報. 能源替代轉向多元發展. 2024-11-07.

免責聲明:

本文僅用於學術交流和傳播,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