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如何讓它現形? 時陰時陽的秘密 臺大醫院檢驗專家釋疑

新冠病毒如何讓它現形時陰時陽秘密 臺大醫院檢驗專家QA。(示意圖/Shutterstock)

COVID-19新冠肺炎如何檢測?爲增加民衆認識,臺大醫院日前舉辦COVID-19新冠肺炎篩檢策略檢驗方式介紹視訊線上記者會,檢驗醫學部周文堅主任針對新冠肺炎進行QA。

Q:COVID-19新冠病毒有哪些檢測方法

A:

1. 抗原(Antigen)檢測: 主要偵測針對病毒組成的蛋白

2核酸(Nucleic acid)檢測: 主要爲即時定量聚合酶鏈鎖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此外,尚有恆溫核酸擴增法,例如恆溫環狀核酸擴增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主要用於家用型核酸檢測。

3. 抗體(Antibody)檢測: 針對人體遭感染後,免疫反應產生的血中抗體進行偵測。

Q:COVID-19新冠病毒檢測方法效能有何不同

A:

1. 抗原檢測是用免疫法呈色反應,檢測完成快速,約需20-30分鐘。特異性很高,但是敏感度較差,特別是感染率低的地區

2. 核酸檢測主要透過聚合酶鏈鎖反應(PCR)進行核酸放大,再借由螢光進行偵測,是目前檢驗病毒感染黃金標準傳統作法需要3-4小時纔可完成檢測。目前有快速檢測,需要20-30分鐘完成檢測,惟檢測通量較低。

純粹就檢驗原理而言,不計臨牀因素,敏感度與特異性是100%,但是價格較爲昂貴,特別是快速核酸檢測。

新冠病毒檢驗方法。(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周文堅主任)

3. 抗原及核酸檢驗都是偵測病原體,抗體檢驗則是偵測感染後,人體有無產生抗體。若在感染出現症狀四周後進行抗體檢測,敏感度與特異性也非常高,但在感染初期因爲抗體尚未產生,敏感度會大幅下降。

Q:新冠病毒感染時程與檢驗的關係,隔越久檢驗會有甚麼差別嗎?

A:根據科學研究結果,在新冠病毒感染後,臨牀症狀出現的前一週,核酸檢測就可能測到病毒,診斷的空窗期較短。當症狀發生後,或是病毒量較高的時候,偵測更容易。

症狀出現後的1、2個月,病毒還是可以偵測的到。而抗體通常在症狀出現後的2、3個星期,纔開始可測的到,而且可以能持續很久。這些時程隨每位病人免疫力狀態差異無法一概而論。

而抗原檢驗,因爲敏感度遠低於核酸檢測,在病毒量高峰期時,比較能測得到,診斷的空窗期也較長。

Q:影響檢測敏感度(準確度)的因素有甚麼?

A:

1.病程:採檢時的體內病毒量 (高峰期、康復期)

2.採檢方式:鼻咽、下呼吸道抽吸液、痰液(疾病管制署檢驗手冊)。其餘如唾液鼻腔漱口水,也有相關研究。

3.當病毒量很少時,逼近偵測的極限時,有可能會時陽時陰

4.不同機臺之偵測極限(Limit of detection)也會有一些差異

Q:池化核酸檢測 (Pooling PCR)是甚麼?

A:池化核酸檢測適用於大規模篩檢且預期陽性率不高的族羣。若以1:6 進行檢體池化,Ct值理論上僅增加2.5,不至於造成陽性誤變爲陰性狀況,同時經費節省很多。然而,檢體池化的前處理較耗人力,也需要資訊系統協助檢體編碼報告發送。但若要同時兼顧檢驗的高敏感度,以及成本考量,池化核酸檢測可以作爲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