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 向死而生
記者:在廣西桂林湘江之畔,我們聽到當地流傳着一首歌謠:“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那是怎樣一種慘烈和悲壯?
有多艱難?1934年11月25日,朱德發佈了搶渡湘江“萬萬火急”的命令。當時,地面敵軍合圍,空中敵機輪番轟炸,紅軍戰士在槍林彈雨中成批倒下,鮮血染紅了湘江水。戰鬥過後,當地羣衆掩埋烈士遺體就用了幾天時間。
突破敵人第四道封鎖線,紅軍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中央紅軍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年輕的紅軍將士長眠湘江兩岸,鋪就了一條血染的戰略轉移之路。
至此,當地流傳着“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一說。
記者:當年,年輕的紅軍將士們爲新中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他們這種向死而生的信念從何而來?
紅三十四師是掩護大部隊過江的全軍總後衛部隊。師長陳樹湘率全師官兵同十幾倍於己的敵軍鏖戰4天5夜,完成掩護紅八軍團渡江的任務,自己卻被阻截在湘江東岸。率部突圍時,陳樹湘中彈負傷。轉移途中,他不幸被俘,壯烈犧牲。
湘江戰役中,紅軍自11月27日至12月1日,連續發起新圩、腳山鋪和光華鋪三大阻擊戰。新圩阻擊戰,紅五師自師參謀長以下,團、營、連幹部幾乎全部傷亡;光華鋪阻擊戰,紅三軍團第四師第十團一天之內兩任團長先後犧牲;擔任後衛的紅三十四師和紅六師第十八團幾乎全部犧牲。
專家:湘江戰役事關黨和紅軍的前途命運,可以說是中國革命的涅槃新生之戰,其歷史意義我認爲主要有兩點:
第一,紅軍的英勇戰鬥爲革命保存了“火種”。紅軍突破重圍,粉碎了國民黨軍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圖謀,撕開了重兵設置的封鎖線,把中國革命的火種和希望帶向勝利的前方。
第二,爲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提供了契機。紅軍在湘江戰役中遭受的重大損失,使得紅軍指戰員在思想上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深入反思和否定“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這爲遵義會議的召開、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礎。
這場戰役已過去87年。它所迸發出激盪人心的強大精神力量,跨越時空,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奮進史中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