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雙擁實踐 解讀退休老兵宋順祥的述職報告

宋順祥(左三)與老黨員、老幹部、退役軍人一起暢談鄉村振興戰略  白海鑫攝

5年多時間,一個偏遠的北方小山村通了盤山路,有了自來水,用上了太陽能照明燈荒山坡種滿了綠油油的樹木。村民們感謝黨和政府,也感謝被他們稱爲“上校村官”的宋順祥。

宋順祥,原廣州軍區空軍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一位有30多年黨齡的退休老兵。擔任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鎮雙玉泉村村委會主任的他,從2015年回村擔任“第一書記”起,先後向軍地黨組織遞交了10份述職報告。透過這些述職報告的字裡行間,鄉村振興的雙擁魅力撲面而來,令人欣喜,讓人感動。

回村

一部影片帶來的震撼

得知剛退休的宋順祥離開廣州回老家雙玉泉村義務當村官時,戰友們大都一臉驚詫。

2015年8月1日,宋順祥呈報給原廣州軍區空軍後勤部的第一份述職報告揭開了謎底。在報告中,他深情講述:“羣衆路線教育活動必看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深深震撼了我,也讓我茅塞頓開”。

影片的故事,就發生在宋順祥的家鄉伯延鎮。1961年5月3日,周恩來總理一行來到伯延鎮時,新中國正面臨旱災和饑荒。四天四夜裡,周總理走訪了幾十戶農民家庭,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走訪調研考察中瞭解真實情況,伯延由此成爲全國第一個取消集體食堂的人民公社。

宋順祥在退休命令下達前休假探親,回到了家鄉伯延鎮雙玉泉村。那次返鄉,看到鄉親們的種種難處,一個聲音總在他耳邊響起:黨和羣衆的需要,就是我衝鋒陣地,既然不能繼續扛槍守護祖國安寧,那就換一個陣地,帶領村民一起脫貧奔小康。

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成爲一個重要誘因,促使宋順祥下決心返鄉、帶領鄉親們建設美麗鄉村。

那次返鄉,他還做了一次詳細的調查走訪,向軍地黨組織報告雙玉泉村的村民構成:全村人口2036人,其中軍烈屬10戶,評殘65人,享受低保26人,60歲以上250人,非在本村居住180人。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我是一個兵,愛國愛人民……”退休教師、老黨員李本文動情地說,宋順祥當兵“跳出農門”、退休“重返鄉村”,既說明他能力強、不忘本,也說明他對中央“三農”政策理解深入,對老百姓感情深厚。

發力

榮譽村民”誕生記

2015年12月6日,對雙玉泉村村民來說有着特殊意義。40年前,當地有名的基礎設施後河大橋建成開通。40年後,在宋順祥組織下,村裡舉辦紀念大會,曾經作出突出貢獻的36名健在者被表彰爲“榮譽村民”,53名已故人員被追認爲“名譽村民”。細心的村民發現,“榮譽村民”中退役軍人、軍烈屬約佔10%。

“誰給村裡作了貢獻,我們就要記住誰、紀念誰。”宋順祥在2016年4月9日提交的述職報告中,提及實行這一舉措的初衷時說:“大力表彰先進,才能提升社會正能量”。

在宋順祥看來,鄉村道路、水利設施、氣象監測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兼顧國防功能,滿足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而國防動員也必須藉助鄉村振興之力。關注這些重要的現實問題,既需要村“兩委”班子堅強有力,又需要雙擁工作及時精準介入,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

宋順祥回村擔任“第一書記”之初,就曾自掏腰包購買黨章、憲法發給村“兩委”成員,組織大家認真學習領會。2018年9月村“兩委”換屆,他被推選爲村委會主任後,又集中組織村幹部和黨員學習新發展理念,把脈村子的貧困病根,瞄準“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發揮退役軍人、軍烈屬的模範帶頭作用,帶領村民在小康路上發起衝鋒。

村裡富裕起來以後,經宋順祥提議,每年組織一次“榮譽村民”茶話會,並相應給予救助、優待、獎勵等。茶話會上,軍屬海燕由衷讚歎:“當兵有地位,軍屬很光榮。”

擁軍

43名退役軍人有了“家”

回村擔任“第一書記”不久,村民們強烈感覺到,當過兵的宋順祥就是不一樣。當年9月3日,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日,全村43名退役軍人第一次集合在一起,舉行升旗儀式,並集中觀看了閱兵式直播。

2019年9月,村裡有11名中學生考上大學。開學報到前,村裡專門組織了一個歡送會。宋順祥在會上說,特別盼望村裡將來多出幾個考上軍校的大學生,同時希望考上大學的學生也能報名參軍,報效國家。

宋順祥服役期間,曾5次榮立三等功;2001年,在抗洪搶險中受傷,被評定爲七級殘疾。從返鄉擔任“第一書記”那天起,他就特別重視關愛退役軍人。在2018年1月31日提交的述職報告中,他在“把黨的關懷落實在人民羣衆身上”一條中鄭重寫道:“建立退役軍人服務站,保證43名退役軍人領取補貼”。

多年的軍旅經驗和曾擔任團級主官的經歷,讓宋順祥堅信:讓退役軍人後顧無憂,能鼓勵更多優秀青年應徵入伍,鼓勵更多服役官兵建功軍營。他發動村“兩委”班子成員一起,與全村8名現役官兵保持密切聯繫,同時努力發揮全村43名退役軍人的示範作用。

村裡既給退役軍人優待,又倡導大家多作奉獻。宋順祥與村支部書記胡延平、村委會副主任孔永學一起,帶領班子成員、退役軍人、黨員、大學生村幹部擔任攻堅克難的“突擊隊”,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突擊隊”義務值班95天,檢查來往車輛和人員2.3萬餘次,全村無一人感染。

展望

“藏兵洞”的當代價值

春風吹過原野時,雙玉泉村3條11公里的山路修通了。盤點全村5年來的變化,村民們欣喜地看到,路通了,山綠了,燈亮了,生活用水免費了。現在某部服役的孟維濤興奮地說,家裡人在視頻中告訴他,全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6416元提高到2020年的1.1萬元,建檔立卡11戶34人全部脫貧。

有兩件事,讓曾在空軍服役的宋順祥印象深刻:一是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飛播造林,助力地方脫貧攻堅;一是空軍藍天幼兒園教育扶貧,助力延安幼教系統全面發展。發揚軍隊傳統,向子弟兵學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精神和做法,成爲宋順祥積極而主動的選擇。

2016年春天,他開始帶領村民在山上種樹,由近及遠,兩年時間,17400棵樹苗讓往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滿眼綠色。退役軍人杜海江介紹,購買樹苗的9萬餘元,是宋順祥從積蓄中拿出來的。隨後,在當地林業部門幫助下,雙玉泉村南部近1000畝荒山全都種上了樹。

在2020年1月3日提交的述職報告中,宋順祥寫道:“走訪慰問了雙玉泉小學12名教師”。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而人才振興離不開教育支撐。80多歲高齡的退休教師武愛琴感慨地表示,爲教育事業下功夫,宋順祥尊師重教做出了樣子、贏得了民心。

雙玉泉村附近有座山名叫鼓山,山上有個藏兵洞,相傳是北宋將領楊延昭駐紮時構築的,附近還有練兵舊址。宋順祥在發展鄉村旅遊的同時,悟出了“鄉村雙擁”的另一番道理:“鄉村振興也要學會藏兵於民,善於發現‘藏兵洞’的當代價值。”他佈滿污漬與泥巴的迷彩服洗得有些發白,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龐上,洋溢着軍人的自信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