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創新精神與臺互補性強

溫州一間民營企業的員工在焊接不鏽鋼引帶。(新華社資料照片)

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期許臺資企業多思考結合在地政策、融入當地創新思維

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讚許溫州的創新精神

第三屆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兩岸民企簽訂多項合作協議。

第三屆海峽兩岸(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23日在浙江溫州舉行,溫州市委副書記錢三雄強調,溫州正推動經濟、城市、社會轉型,與臺灣有很強的互補性;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則看到了溫州人敢創新、敢爲天下先的一面。

民營經濟創新論壇是「2016浙江.臺灣合作周」的核心活動,兩岸工商界高層、企業家專家學者創業青年齊聚溫州,分別從產業合作、轉型發展等不同角度闡述觀點。

經濟城市社會轉型

錢三雄指出,溫州是海峽兩岸經濟區北部中心城市。根據大陸海西經濟區發展規畫,溫州將成爲臨近長三角中西部發展的重要區域和窗口、兩岸產業的基地,以及民營產業創新發展的示範區。未來5年將是溫州發展的關鍵時期,溫州將推進三大轉型,即經濟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

溫州與臺灣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互補優勢。早在上世紀,臺灣提出十大新興產業,溫州也形成了五大支柱性產業,正在培育十大新興產業。高度的產業關注性、互補性,是兩地企業在市場、技術文化等各個方面展開合作具更強的可能性。

隨着溫州與臺灣合作交流的深度推進,兩地優勢明顯、互補性強,前景廣闊的可合作產業日漸突出。金融產業、教育產業、旅遊產業、商貿物流業等臺灣有比較高的發展水準,比較成熟的行業型態

打造農產品物流基地

另外,溫州作爲大陸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城市的優勢和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展開對臺現代農業合作,引進臺灣的精緻農業、觀光農業,以及特色民俗,打造成爲臺灣農產品物流集散基地,成爲兩岸農業合作的示範區。

先進製造業合作方面,溫州以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高科技產業爲重點,在科技研發、項目孵化、高新技術項目產業化創意設計等方面深入合作,期盼引進臺灣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助推溫州產業轉型。

大陸國家級溫州臺灣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優化各類人才的深入學習、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加快引進臺灣優秀青年人才。

蔡正元表示,臺灣近20幾年來跟大陸的經濟交流合作,不僅讓大陸的經濟發展改革注入新元素,也讓臺灣的經濟發展找到了嶄新發揮的空間

就他觀察,中國大陸正在進行結構改革,更需要各個世代的企業家、各個年齡層工作者,投入各種創新事業。創新是很古老的概念,也是很嶄新的概念。

談創新,不能只想到NOKIA、Microsoft、iPhone 7或阿里巴巴及騰訊。很多事業上的創新就在身邊。例如,臺灣龍巖瑞安市人民政府簽訂的「人文公園」項目,就是一個創新,這是概念的轉化,也是思維上的轉變。

龍巖精神帶到溫州

龍巖集團總經理劉偉龍指出,龍巖是臺灣的殯葬業上市公司。一般人對殯葬業有些避諱,但這其實是最高端的服務業。任何的服務業服務不好可以重來,殯葬業不能重來。

龍巖成立25年,在人、事、物的創新和模式改革上,投入很大的精力。龍巖不僅只有殯葬業,還跨足養老事業,醫療、健檢相關事業,以及金融服務業。希望第一個落地的人文公園項目,是在溫州第一個開始,也期待着未來能把龍巖的服務創新精神跟獨特產業模式帶到溫州。

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分析,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發展需要補強「金融與實體的結合」、「經營與文化的結合」,而這兩個轉型恰恰是臺企做得比較好的。

對於臺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盛九元認爲,臺資企業在大陸最大的發展障礙是始終把自己當臺資企業。忘掉臺資這兩字,可能是更好融入當地的方式,要思考如何跟在地融合、跟政策結合、跟本地企業結合。

他認爲,共同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並不一定要向海外發展,對兩岸企業來講,現在最好的合作方式是從沿海向內陸延伸,恰恰也是跟「一帶一路」相結合。

此外,盛九元認爲兩岸需要在價值鏈重構過程當中,探索合作新空間。價值的重構過程當中各自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有這樣的合作方式和發展目標,未來兩岸企業合作纔會有更大、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