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單靠公共建設 難提振經濟

兩岸新視界 旺報華廣網共同策畫

經濟問題民進黨執政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行政院正在制訂《擴大公共建設四年計劃》,並將2017年定位爲「建設年」,希望通過推動公共建設投資帶動更多民間投資,以振興經濟。

財源與環保制約

從刺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角度觀察,擴大公共建設投資及帶動民間投資是可行的路徑與做法。蔣經國當年推動「十大建設」,爲日後臺灣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然而,臺灣民主政治化之後,受環保與政治等因素影響,基礎建設與公共建設進展緩慢,成爲經濟發展放慢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據統計,多年來臺灣公共投資與公營企業投資一直呈現負增長或低增長。許多重大基礎建設工程進展緩慢,如桃機捷運歷經20年才通車,建設多年的大巨蛋陷入半停工狀態。如果能夠大力推進重大公共基礎建設,並以此帶動民間投資,不僅對改善相對落後的城市基礎設施有很大幫助,而且會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不失爲好的政策選擇。

事實上,隨着經濟形勢好轉及政策鼓勵,臺灣自去年底出現了一股新的投資熱。臺電去年底計劃未來5年內投資4000億至5000億元開發再生能源。高科技龍頭企業臺積電提出「2020年投資計劃」,決定在南部科學園區投資5000億元設立3-5納米集成電路製程。去年第4季,資本設備進口規模明顯增加,達到歷史新高的124億美元,年增長達30.4%,也是投資趨熱的表現。

不過,儘管目前提出的公共基礎建設項目不少,但仍缺乏重大或標誌性的建設工程,多是分散的、中小型項目。同時,沒有足夠的財源提供公共基礎建設投資。儘管近兩年臺灣稅收有明顯增加,但每年還有約2000億元的財政赤字,許多投資計劃需要通過追加預算或特別預算以及發行公債來落實。積極的財政擴張政策受到財源的制約,影響實際投資效能。特別是公營企業多年來善於配合「政治」,投資承諾多、落實少,效果不明顯。

當然,僅依靠公共基礎建設不足以拉動經濟增長,關鍵在於公共投資在整體固定資本形成中的比重很低。民間投資在拉動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方面的作用更大。目前民間投資主要集中在半導體綠能等少數產業領域,整體投資範圍不廣,大項目與有投資誘因的項目不多,這是爲何臺灣企業海外投資額一直高於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額的關鍵所在

臺灣的投資營商環境並不佳,政策保守,限制較多,尤其是缺乏足夠的勞工土地取得困難(工商界稱之爲「五缺」即缺地缺水缺電、缺人、缺才),制約着民間投資與境外投資。臺美商會臺歐商會每年發表的年度報告均會對臺灣投資環境尤其是相關政策提出批評建言,近期的報告顯示目前臺商有意返臺投資,但仍對投資的勞動力供給與土地取得困難等擔憂。此外,當局大陸企業在臺投資限制嚴格,讓最具對外投資動機與能力的大陸資本無法在臺灣有發展的機會與空間,大大壓縮了臺灣的投資潛力與經濟發展機會。

另外,民進黨政府大力推動的都更是個很好的政策導向,有助於改善居民居住環境與城市面貌,並拉動經濟增長,但面臨補償爭議釘子戶棘手問題,並不容易推動。因此,擴大公共基礎建設投資以及帶動民間投資方向是對的,但受制於政經環境,要真正落實與推動,會遇到許多困難。

投資營商環境不佳

在臺灣社會高度政治化的背景下,在民進黨政府「逃避大陸」與「遠中」的政治戰略下,在兩岸關係日趨緊張的背景下,在消極保守的投資、人才政策下,創造更好、更寬鬆的投資環境並不容易,臺灣也缺乏更好的投資項目與投資誘因。加上受公民運動與環保運動的影響,政府很難順利推動公共建設投資與民間投資,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臺灣經濟發展的困境。

(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