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智造服務融合 創造新經濟動能

社評

大陸長達3年疫情封控結束後,旅遊消費潮大爆發,根據大陸交通運輸部統計,7天春節假期(1月21日至27日),鐵路、公路、水路及民航等運輸工具,累計運送旅客達2.3億人次,雖不及2019年疫情前4.2億人次,但較2022年大增71.2%,各處觀光旅遊景點,幾乎都人滿爲患。飛常準(VariFlight)資料顯示,春節期間大陸國內客運航班量較去年同期成長34.7%,運量恢復到2019年同期近9成。國際及港澳臺航班比去年同期大增144.4%,跨境機票訂單年增幅度高達4倍以上。

消費信心 加速增溫

川流不息的旅客與春運人潮,證明大陸旅遊消費動能與信心正在加速增溫,也代表今年內需市場復甦大有看頭。大陸經濟學家陶冬指出,隨着兩會即將召開,穩經濟、重塑信心、帶動內需成長,將是換屆後大陸新政府的首要經濟工作目標。他認爲,大陸經濟有機會從悲觀轉向樂觀,但要讓經濟走勢從「反彈」持續「反轉」向上,光靠旅遊消費還不夠,還要政府端出更多政策牛肉,並提供更好的投資環境。

內需是今年大陸經濟增長重心,要讓內需市場燒得更旺,政策點火功能不可少。擴張性財政與貨幣工具,一向是刺激內需的標準配備,但只靠這兩大政策工具來提升內需量能,只有煙火式效益,難以持久。換句話說,若想從「反彈」走向「反轉」,讓成長動能長久持續,不能只關注內需「量」的擴大,而須專注市場「質」的改變。

2月初,北京市政府發佈《關於北京市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把「智慧製造」與「現代服務」結合起來,揭示了很好的方向。在這份實施意見中,製造業的本質並未改變,但把新科技與服務串聯起來,形成有助擴大內需市場的新機制、新模式及新業態。譬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服務業融合,或是推動醫藥製造與健康服務有機融合、打造智能網與汽車製造和服務全鏈條體系等。

電動車生產結合後端數據應用,是兩業融合最好的例子。以大陸最大電動車廠比亞迪爲例,未來營收重點不會只是整車生產銷售,還包括後端透過車聯網平臺的數據蒐集,如駕駛習慣、行車路線及車況等,衍生出更多的售後服務應用,進而帶動內需市場發展。

兩業融合 提升內需

整合手機制造、網路平臺及金融服務的小米物聯網生態系統,是另一個兩業融合的例子。藉由多方整合,小米從原本單純的手機制造商,搖身一變成爲網路及金融服務提供者,製造與服務融合有助於內需量能的提升。

「智造、服務」兩業融合不是新的概念,早於2019年11月爲因應美方制裁,大陸國家發改會提出構想,只是後來受到疫情衝擊,大陸內需市場嚴重受創,加上出口暢旺而壓抑制造業轉型需求,連帶使得這個進程推動大幅受阻。隨着疫情管控全面解封,正是需要內需帶動經濟復甦的重要時刻,北京可以好好思考,如何進一步擴大兩業融合,將此作法從北京擴散至全國。

這樣做至少有兩大好處,除加速提升內需動能、帶動經濟、實現「量」的擴大外,也可增強制造服務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轉型,達到「質」的改變。對準備迎來經濟復甦潮的大陸來說,無疑是一大推進利器。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受到疫情嚴重打擊,2022年大陸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仍高達52.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還有41.8%,服務業是大陸經濟極重要的一塊。

服務業正快速成長,若能結合雄厚的製造基礎深度融入,必能發揮1+1大於2的綜效。想像雖然美好,但非一蹴可幾,而需要長期醞釀,更需要政府與民間資源大量投入。「智造、服務」兩業的融合,需要更加開放的服務業市場與投資環境,方有機會吸引更多境內外資金參與,從而加速產業體質調整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