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經濟轉骨 輕金融重製造

旺報社評

中共二十大閉幕後,港股恆生指數跌幅驚人,10月31日收盤價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點,甚至低於1997年迴歸前。與港股同步下跌的是大陸上證指數,同樣在10月31日當天跌至近2年最低。滬港資本市場的哀鴻遍野,是否是大陸經濟路線大變的先兆?

擠壓金融地產泡沫

滬港股市跌至歷史極值,大陸股民並未等到「國家隊」入場救市的訊號,但另一方面,大陸晶片概念股指數從二十大前的1962點升至2276點,升幅16%最高;軍工概念股指數從1518點升至1734點,升幅14%居次;汽車概念股指數從7538點反彈至7854點,升幅也達到4%。與此同時,德國總理蕭茲訪陸,12名企業家隨行,包括西門子、大衆、巴斯夫、BMW等,製造業巨頭佔據半壁江山。這些跡象清楚顯示,北京經濟發展方向悄然轉變。

二十大後北京將以更大決心,致力於經濟「脫虛向實」,擠壓金融地產泡沫,具體而言可細分爲兩個面向:一方面在工業領域,民營金融資本如不能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高端製造業和生態環保,恐淪被淘汰、或被國有資本收編的命運;另一方面在農業領域,「鄉村振興」將被提上更加優先的議事日程,政府角色、國家力量將向農業現代化投入更多資源,大陸農產品產銷「雙軌制」或再現。

早在習近平首個任期,大陸經濟如何避免「脫實向虛」就已經擺上檯面。高層如此重視這個問題,導火線是2015年大陸股災,上證指數半年內狂瀉4成,迫使北京罕見下令公安部派員進駐證監會,以遏制危機。深層原因更復雜、敏感,大陸經濟高速發展30年,在胡溫時期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分別擁有房地產、能源、金融、網路鉅額股份,加上幾乎每個集團都有「通天」權貴,不僅成爲民衆撻伐對象,也被北京視爲「動搖國本」的執政威脅。

觀察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以及自鄧時代就開始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北京的「現代化」,在定義上就與歐美、西方不相同。

引導經濟脫虛向實

西方國家歷史規律證明,當國家經濟繁榮、民間積累財富後,就會出現金融化、財團化現象,接着就會出現各種利益集團和多元政治訴求,這也是歐美民主制度的經濟社會基礎。因此,北京下決心遏制和扭轉經濟「脫實向虛」,引導民間資本回到政府所設定的製造業規畫之下,除了避免經濟「頭重腳輕」的結構性問題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

從這個角度可以解釋,爲何大陸總理李克強屆滿退休、不獲留任政治局常委的原因。李克強任內雖提出「中國製造2025」,但他支持的「互聯網+」政策,掀起大陸民間網路金融資本狂歡,各級政府不得不疲於應付P2P暴雷事件,而他另一項大力推動的城鎮化和棚戶區改造,也令房地產迅速成爲經濟支柱產業,1、2線城市的地產金融化,與3、4線城市的新房供應過剩,形成倒掛效應。當自由經濟路線,遇到不完善的法治監管體系,再加上大陸複雜的地方特色,中共決心在二十大做出路線修正。

誠然,過去2年受到疫情衝擊,以及政策有欠配套等問題影響,大陸在金融監管、整頓網路與房地產調控等層面的措施,做法不盡細膩,亦衍生新風險,但總體方向並未發生偏差,關鍵在於能否以最小代價取得最佳成果,以及讓一切監管措施在法律架構下運行並受到充分監督。鄧小平早在1992年南巡講話時曾開示,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

大陸下決心引導經濟「脫虛向實」,是追求永續經濟發展方向,國家力量介入、調控和監管,其目的是維護和完善市場經濟,這纔是大陸經濟脫胎換骨、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