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民進黨誤臺灣的「兩個凡是」

報社

防疫出現兩個關鍵詞,一是「疫苗」,二是「崩潰」。前者已經被高度政治化,且疫苗施打效力至少要1~2個月之後才能顯現,實在是緩不濟急,後者纔是真正緊迫的問題,但這部分討論大多淹沒在疫苗的政治口水中,醫療體系瀕臨崩潰的問題若無法解決,更大的災難將在後面。

死亡案例增 陷惡性循環

許多人認爲臺灣醫療體系健全,效能全球首屈一指,不可能如此迅速崩潰,但「崩潰論」不是危言聳聽,證據足以印證。

首先在檢驗量能部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坦承PCR塞車仍超過萬件,但快篩採陽率並未明顯下跌,顯示未來還需要更多PCR,量能將更加吃緊。醫療資源部分,臺北市長柯文哲已連續兩天針對病牀不足問題炮轟中央,多名第一線醫護人員上網訴苦,透露身心不堪重負;救護車繞臺北一圈仍找不到病牀的臉書po文,引起媒體廣泛的傳播和討論,再加上病患院前死亡個案不斷增加,臺灣正陷入「檢測塞車─救治遲滯─病情延誤─傳染擴散─死亡增加」的惡性循環!

這個場景不就是去年初武漢的重現嗎?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曾承認大陸治理存在「短板」,指的就是當時武漢因檢測、醫療量能不足,造成短時間內的醫療資源擠兌與崩潰,不得不以「封城」的極端手段控制疫情。相較去年新冠病毒剛剛被發現,人類對其特性掌握有限,如今全世界已積累了非常充分的經驗,也有許多反面教訓作爲警醒,爲何臺灣還會重蹈覆轍,甚至還在爲各種解決辦法吵個不停呢?

政府防疫政策已經落入「兩個凡是」的陷阱:凡是被大陸證明爲合理、可行、有效的抗疫經驗,都一律排斥;凡是帶有大陸色彩的抗疫援助,都一律拒絕。這裡面一部分當然是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考量,但另一部分也源於臺灣政府、醫界很多人對大陸抗疫的記憶還停留在去年疫情爆發之初「一刀切」的時期,完全不知道大陸早就形成一套動態化常態化、精準高效的防疫模式,這種模式對自由社會同樣具有借鏡意義

廣東新一波本土疫情的緊急措施,值得臺灣參考。5月21日廣州荔灣收治患者時發現一宗個案,並被確認爲傳染力超強的「印度變種病毒」。廣東當局立即透過疫調匡列密切接觸者、迅速隔離、檢測,並根據新增個案的所在區域進行多輪普篩,1個星期內,發現了近30例無症狀陽性個案。這有兩大借鏡意義:第一,檢測纔是真正的「超前部署」,廣東透過普篩即時找出染疫者、切斷傳播鏈。第二,廣州是大陸一線城市,並未因此輪疫情而「硬封城」,更沒有出現醫療緊張,人員管控精確到社區、住宅樓棟,市民基本生活未有明顯影響。

不要讓病人猝死家中

按照傳統邏輯,大陸抗疫模式是基於一黨制的「舉國動員體制」,臺灣學不到,也不能學。事實證明,這完全是偏見和誤解,只要政府找到問題要害、運用好手中公權力和行政資源,在短期內提升量能、控制疫情並不難,如果反其道而行,醫療崩潰的慘劇就會發生。以香港爲例,《香港國安法》只在政治層面造成影響,在經濟和生活方式上仍然是一個自由社會。回顧這1年來香港抗疫,也能清楚看到一個明顯的轉折:去年下半年之前,港府是以歐美思維主導抗疫,疫情綿延不絕,後來港府借鑑大陸經驗,一方面堵塞入境檢疫漏洞重設閉環式酒店隔離SOP,另一方面果斷推行封區封樓強制檢測,並對外傭普篩,現在已經實現「清零」。  臺灣抗疫當務之急,應聚焦在提升病毒檢測與救治能力上。在檢測量能上,政府已經獲得臺大PCR實驗室協助,但還遠遠不夠,緊急時刻不必考慮面子,盤點資源與可能的需求,若能充分滿足需求就趕快動手做,若資源不足就尋求外部協助。在醫療救治量能上,不論什麼名稱,政府應果斷徵用足夠的場地與有初級醫護能力的志工收容輕症與無症狀感染者,予以觀察、治療,待其康復。不要再出現病人猝死家中或檢疫所的不幸事件,更不要讓醫院收容不了的輕症與無症狀患者傳染給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