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貨率逼瘋女裝商家,該怪誰?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齊敏倩
編輯|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大批女裝商家,正被電商渠道的退貨率折磨到“崩潰”。
一位做女裝直播電商的博主說,自己店的平均退貨率在80%左右;翻看社交媒體上的女裝商家吐槽貼,有商家說自己在某些電商渠道賣了15萬的貨,結果退回來了14萬;還有商家說即使做不能退換的內衣褲,也會有10%的退貨率。
退貨率高,讓商家的很多經營付出都變成了“白忙一場”,再加上運費險等種種成本,有的商家說自己賣貨還得虧錢。
女裝退貨率爲何這麼高,電商渠道、商家和消費者又在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很多女裝商家把退貨率高的矛頭指向了電商渠道和消費者。
先看電商渠道,強制運費險和比價是其被商家吐槽最多的點。茵曼品牌創始人方建華在其公衆號上列數了強制運費險的三宗罪,其一便是“推高了退貨率,產生大量無效訂單,商家苦不堪言”。除此之外,方建華提到的另外“兩宗罪”還包括:助長不良風氣,誘導用戶鑽漏洞,利用運費險和實際運費之間的差額薅羊毛;增加商家無效投入、佔用研發資源投入,進而破壞用戶長期體驗。
社交媒體上商家曬出的退貨情況
電商渠道紛紛上線的比價功能,也讓不少女裝商家叫苦不迭。比價功能的本意是讓消費者買到最具性價比的產品,爲消費者省錢,然而在服裝行業,這個功能卻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整體來看,服裝行業互相抄款式的情況非常常見。當一個款賣爆之後,就會有無數商家推出同款。電商渠道有了比價功能之後,商家爲了賣得更便宜,獲取更多流量和生意,就會盡可能壓縮成本,面料、做工也會大打折扣。產品做不好,退貨率自然也就越來越高。
消費者,是直接退貨的主體。對消費者來說,買到不合適的商品退貨本是天經地義,但確實也存在少部分消費者買完商品之後穿幾天再退的情況,這也拉昇了服裝產品的退貨率。
那在退貨這件事上受傷害最大的商家就沒錯嗎?當然不是。實際上,確實有很多女裝商家存在“貨不對版”的情況。
造成“貨不對版”的原因,除了壓縮成本造成的用料、做工差,還包括模特圖修圖嚴重,甚至直接盜用同行爆款產品圖等。
當下的女裝,除了“貨不對板”還有太多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女裝市場正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只要有一個風格火起來,恨不得線上線下全是類似的服裝。今年滿大街的吊帶裙、前兩年的泡泡袖就被很多消費者吐槽。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在和筆者交流的過程中,曾談到過某些女裝品牌設計越發“歐美快時尚化”的問題。在他看來,很多服裝品牌生產的產品,無論版式還是風格,都太不符合普通人日常穿搭需求了。這類產品勉強能在一二線城市賣得動,到三線以下市場,消費者的接受度就很低。
回到女裝退貨率高的問題,無論是電商渠道上不利於商家的政策,還是商家爲了銷量用的各種“手段”,本質上都是在女裝行業極度內卷中陷入了惡性循環。短期來看,這樣的困局似乎非常難解,但長期看,消費者穿衣、愛美的需求永遠都在,能讓大多數普通人穿着體面、好看的服裝,纔會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