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段同平臺買同款商品爲何老用戶貴?多位消費者表示曾被“殺熟”
9年網購經歷抵不上兩年的“便宜”,高級會員不如普通會員“優惠”
針對這種大數據“殺熟”,專家表示要對用戶數據的過度攝取和濫用進行規制
“在‘雙11’消費時與室友都看中了一款化妝品,在使用相同優惠券,同一時段同一平臺購買這款產品時,室友的購買價格爲221元,而我的購買價格爲238元,相差17元。”家住北京海淀區的魏女士近日向《工人日報》記者訴說,她本人有9年網購經歷,而她室友剛參加工作兩年,網購次數和金額明顯低於她。她對自己遭遇的“殺熟”感到很生氣。
所謂“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比新客戶要貴一些。記者調查發現,同一電商平臺,不同消費者領取的優惠券也會不同。家住北京通州的趙先生表示,他在某電商平臺的服裝店鋪獲得的優惠力度明顯小於同事的。他同事是今年關注此店鋪,而他已經關注了5年。
同一個人使用不同的賬號登錄同一平臺也會出現不一樣的價格。此前有媒體報道,有着12年網購經驗的韓女士的高級會員賬號在線上消費已將近26萬元。除了這個高級會員賬號外,她還有一個普通賬號,使用時間僅5年,並沒有多少消費支出。近日,韓女士在消費時發現,同樣的商品,用高級會員賬號購買比普通賬號貴25元。
一般來說,購物量越大、會員等級越高,享受的優惠力度越大。但“殺熟”的情況卻是相反,讓很多消費者感覺不爽。
根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相關調查數據,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曾被“殺熟”;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類APP或網站“殺熟”問題最多。
有分析認爲,很多電商爲了吸引新消費者,給予的優惠力度大一些,等把這些消費者培養成爲常客,就不斷縮減“甜頭”,以至於形成新老用戶完全不同的價格。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曉明表示,同一平臺同一商品針對不同的消費者給出不同的價格,這種方式的大數據“殺熟”屬於不合法行爲。
被“殺熟”的消費者想要維權,往往困難重重。王曉明表示,由於經營者通常以商品型號或配置不同、享受套餐優惠不同、時間點不同等理由辯解,同時又不對外公佈具體算法、規則和數據,所以消費者遇到類似問題後,舉證往往比較困難。而維權的週期又比較長,商家客服不斷“打太極”,在損失不多的情況下,一般消費者會選擇放棄。
在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忠雲看來,“殺熟”是一些電商平臺攝取消費者個人數據,然後濫用的表現。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源上還是要規制電商平臺對用戶數據的過度攝取和濫用。如果一個用戶一年內各種消費習慣、消費金額、使用優惠的情況全部被商家知曉的話,這就爲電商“看人下菜碟”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