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蘆纔是東北最野的串兒
本文系本站沸點工作室《硬核看板》欄目(公衆號:yinghekb)出品。
相信很多人在親口品嚐過東北糖葫蘆之前,對糖葫蘆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山楂、橘子、草莓這些尋常口味。
但其實,對於富有創造力的東北人來說,酸甜交融的基礎款早已淪爲上世紀的過時產物。
唯有顛覆性的二次解構,才能深深紮根進風雪之中,成爲東北小吃街最靚的風景線。
01 全世界都被拿去做糖葫蘆了
可以這麼說,只要是能吃的,都能做成冰糖葫蘆。
冰糖黃瓜算是比較顯眼的角色,濃濃的糖漿宛如拋光打蠟,讓它成爲萬花從中一抹不能忽視的綠。
圖片:weibo@汞120
而同爲綠色的冰糖尖椒則略顯另類,只有真的猛士纔敢體驗這藏在糖衣下的蠻荒辛辣。
彩椒倒是有種大隱隱於市的風采,放在一堆正常冰糖葫蘆中,會讓人誤認成蘋果或梨這樣的存在。
能吃下這一串冰糖小米辣的並不多,但據品嚐過的人反饋,入口之後的火熱能讓人短暫忘卻東北的雪虐風饕。
這樣的集會當然少不了大蒜,作爲每一個東北餐館的座上賓,糖衣爲它帶來了蒜生第二春。
當然,凡事都講究個葷素搭配,東北糖葫蘆也不例外。
而當我看到這根冰糖雞脖,不免讓我在心裡重新解讀“融合菜”這三個字的意義。
圖片來源:中國新聞網
還有這個屹立其中的鴨頭,嚴重懷疑糖葫蘆攤的老闆之前是開滷味店的。
東北人對於蠶蛹的熱愛也是非同一般,高蛋白和高糖的搭配,恐怕也只有在這些新派糖葫蘆藝術家纔敢觸及一二。
看到這裡,可能你已經自認爲對東北糖葫蘆有了九成九的瞭解。但其實,蔬菜與肉類也僅僅只是其冰山一角。
圖片來源:weibo@崔先生的女朋友
毛毛蟲麪包是每個東北孩子小時候的最愛,裹上糖衣之後,更能讓人食慾加倍:
紫菜包飯則更像是一次新紀元的文化碰撞,朝鮮族的民俗小吃與大東北的創造力,在小小的攤位上實現了命運的會晤。
還有冰糖方便麪,上面擺出的笑臉,是好客東北對每一個奔赴此地參觀的外省人最親切的問候。
沒有人能摸透東北糖葫蘆的邊界,就和生活一樣,永遠都會給你帶來全新驚喜。
但請記住,這些並非黑暗料理,它們只是冰糖葫蘆。
冰糖龍蝦
02 冰糖葫蘆,最初是拿來治病的
別看冰糖葫蘆在東北這片土地獨樹一幟,但它的起源卻並非東北。
有民間傳說提到冰糖葫蘆起源於宋朝,是南宋光宗皇帝給貴妃治病徵集而來的藥方。
當時貴妃面黃肌瘦,吃不進去飯。御醫嘗試了許多貴重藥品都不見效果,後來有一名江湖郎中診脈後開了一張方子。
“用冰糖與山楂一起煎熬,每頓飯前吃上五到十枚即可。”
當然,這藥方放到今天其實已經能夠得到解答,主要是藉助了山楂的助消化功效。
也有民間傳說稱冰糖葫蘆起源於隋朝,當時的朝廷就是以這種小吃獎勵功臣,後來這種獎勵流傳到普通百姓之間,形成了今日的冰糖葫蘆。
不管哪一種傳說,時至今日恐怕已經無從考證,而冰糖葫蘆真正盛起應該是在民國。
1940年,德國攝影師海達·莫里森就曾來到河北保定,拍攝下舊時街頭賣糖葫蘆的景象。
輾轉這麼多年的發展,冰糖葫蘆已經成爲全國各地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
不同地區還有不一樣的叫法,比如天津會把糖葫蘆叫成“糖礅兒”,大連叫“梨膏(lēi gào)”,濟南叫“酸蘸兒”,青島叫“糖球”,臺灣閩南語則會叫成“鳥梨仔膏”。
臺灣夜市上賣的糖葫蘆
大相徑庭的稱號,也映襯出各地人民對冰糖葫蘆最忠誠的熱愛。
03 不到東北,你永遠不知道糖葫蘆能有多好吃
而要說起爲什麼東北能後來居上,成爲冰糖葫蘆界的老大哥,還得多虧了天公作美。
衆所周知,冰糖葫蘆的做法並不困難。主要就是把食材洗淨串成串,再蘸上熬好糖漿,靜置到冷卻就完成了。
但決定糖葫蘆好不好吃,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這個靜置階段。
糖衣凍得快速且牢固,既能保證咬下去的脆爽,也能保持住內在的新鮮。
得益於先天夠冷的優勢,東北出土的糖葫蘆就完全有條件做到這一點。吃起來從不粘牙,果肉也能被凍出冰沙般的口感。
其他氣溫相對稍高一些的地區,就很難做到這種地步,多數情況只會留下粘稠的口感。
當然,除了先天優勢之外,東北糖葫蘆好吃也是因爲東北人民嚴格的製作標準:
時至今日,冰糖葫蘆早已從一個傳統小吃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標籤,只要看到它的出現,就會讓人回憶起那股酸甜味道。
“糖葫蘆車是比瑪莎拉蒂更酷炫的車。”這是藏在每個東北孩子心底的堅定信念。
搜索關注硬核看板微信公衆號(ID:yinghekb),讓硬核的知識先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