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中華文化是兩岸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第二屆京臺學術交流,文化視野下的臺灣發展與兩岸關係研討會4日在臺灣大學舉行,兩岸近百學者與會交流。揭仲在會中提出上述看法。
揭仲說,當前兩岸關係,已經有陷入負面因素不斷累積,對立氣氛螺旋上升的可能,大陸官方應該對臺灣當前「逐步探索自我,這是臺灣在面對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重新在脈絡化中華文化的表現」,採取一種包容的態度;而臺灣的民進黨政府也應摒除意識形態的干擾,務實地面對中華文化早已根植於臺灣社會、臺灣所發展出的文化是兼具地域特性、又能呈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色的現實。希望兩岸官方與人民都能發揮智慧,將「多元一體」、「兼容幷蓄」的中華文化,作爲兩岸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方能替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有利的契機。
揭仲建議,大陸官方應該要體認到,在面對文化認同的問題時,也許該參考中國人民大學黃嘉樹教授的主張,要用「廣種薄收」的精神來處理,最重要的是讓民間動起來;首先,可先做文字的整合,認同馬英九提出的「識繁書簡」的想法,減少交流的障礙;其次,加強宗教的交流,像是媽祖信仰、關公信仰,還有佛教信仰;第三是藝術的交流;第四是宗親的交流。正如《論語.季氏篇》所指出,「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過多的警告與懲罰,甚至對民間交流進行政策性的限縮,如將陸生來臺攻讀學位的配額減半等,非但無助於達成促進兩岸民間文化交流與反對「文化臺獨」的目標,還可能會增加臺灣民間的反感,讓兩岸人民的感情越拉越遠。
他強調,尤其重要的是,大陸方面必需知道臺灣文化對臺灣民衆,特別是青年人有着重要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兩岸文化交流時,必須釐清發揚中華文化大傳統和傳承臺灣地方文化間所存在微妙的關係。給予與臺灣民衆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地域文化以足夠的重視,纔有可能獲得臺灣民衆、尤其是青年人的廣泛接受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