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改造城中村 廈門後浦的臺灣味

廈門城中村後浦社。(作者提供)

走過大陸數十座城市,我的最愛莫過於是走進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互相串門,找尋當地最接地氣的美食小吃。而就在緊鄰工作地不遠的後浦社,從傍晚時分到半夜,總是非常的熱鬧,裡面隱藏着大江南北的風味美食小吃,這也吸引了我作爲一名「廈漂」臺灣青年的目光,在每日下班之後都會和好友們三五成羣走進後浦社。

隨着對於後浦社越發熟悉之後,才知曉它是廈門最早一批的城中村。城中村給人一般的印象都是街道巷弄非常擁擠,包含小餐館、雜貨店、理髮店和服裝店應有盡有,而城中村的出現,主要是自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後的40多年間裡,東南沿海城市的城市面積迅速擴張,原先分佈在城市周邊的農村被納入城市的版圖,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所包圍,成爲了「都市裡的村莊」,而居住在城中村的人許多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來到城市打拚生活,而城中村就是他們的家。

所以來到後浦社時,也都可以聽見來自大江南北的口音,也可以說今日的後浦社,它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城中村。因爲城中村文化也是今日廈門文化的重要組成的一部分,但後浦社它卻擁有着屬於它過去發展的在地歷史文化,包含閩南文化習俗的傳承等等。簡言之,當我深入後浦社各個巷弄街道後,不僅是美食吸引着我,它還有着許多跟臺灣相同的習俗和信俗文化,原本在地居民和外地居民融合在一起,它比起廈門其他城中村,後埔社它是一座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社區,也可以說一部後浦社的發展史,就是見證廈門百年近現代發展的一部活字典也不爲過。

我們也知道,湖裡區作爲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自從1981年「湖裡第一炮」打響至今40餘載,湖裡區在每一個時期都肩負着廈門市城市發展的神聖使命。特別是在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來,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因此要如何將城中村提升一檔次,讓城中村民衆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實現共同富裕乃是當前任務之所在。因此湖裡區在根據廈門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先後制定了《城中村空中纜線整治實施方案》、《城中村綜合治理方案》,將湖裡區現有的22個城中村,選定了其中17個,按照「兩改造三提升」來進行整治,而筆者最熟悉不過的湖裡街道後浦社就是首個試點改造的城中村。

湖裡區22個城中村的總面積約6.43平方公里、總建築面積約1.4萬棟、居住人口約51萬人,幾乎佔了湖裡區人口一半強。而爲了要落實城中村改造,湖裡區根據區、街道、社區和網格四級協同作爲主力,並制定編寫了一本《湖裡區城中村現代化治理——高質量落實「空間梳理和四打通」工作手冊》,將17個城中村畫出238個網格,並安排網格員進行參與摸底工作,明確化和標準化了對於城中村現代化治理,探索出屬於湖裡區的一個新型模式,真正實現將湖裡區城中村打造成「宜居、宜業、智慧和和諧」的社區紮下夯實的基礎。2024年的湖裡區後浦社,作爲湖裡區首個城中村改造試點村,如今也已煥然一新。

談到今日的後浦社時,我也可以說是見證了它在改造前後變化的最佳見證者之一,因爲今日的後浦社不僅保留了原本的豐厚歷史底蘊,而且它還出現了濃濃的「臺灣味」。爲什麼說在改造後的後浦社也充滿濃濃的「臺灣味」呢?

就在去年2023年底跨越2024年時,湖裡區湖裡街道後浦社舉辦了場「HOPE臺灣夜市」,而這場夜市還同時舉辦了「青春在『鷺』上‧兩岸青年Party」晚會,筆者也在現場感受到200餘位兩岸青年相聚一堂載歌載舞,用兩岸青年的活力,點燃了一座城中村的活力與熱情。

除此之外,在今年過年前的後浦社,社區居委會與臺青創客家共同舉辦了「New Hope 年貨大街」活動,在這條年貨大街上,更是充滿了濃濃兩岸融合新年味。在地居民可以感受到廈門作爲臺胞臺企登陸地一家園第一站,在社區裡就能感受到濃濃的臺灣味。

隨着後浦社成爲湖裡區首個城中村綜合治理改造試點村後,它不僅讓整個後浦再次充滿朝氣活潑的氣息,最爲重要的是它還充滿濃濃的兩岸融合元素,因爲後浦社不僅引入了臺灣市集,社區還與臺青創客家共同建設區「幸福家園」,邀請瑜珈老師在後浦社區常態化舉辦瑜珈課程,而無形中成爲臺胞臺企參與到社區治理實踐,兩岸融合的一個創新模式,而筆者作爲一名後浦社的老朋友,身爲一名臺灣青年,我也對此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我在湖裡區湖裡街道後浦社的城中村,見證了大陸對於城市治理城中村綜合治理改造的先進性,同時爲人民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大步邁進並且實踐。但同時令我最感到與驕傲感動的是,在湖裡後浦社,感受到兩岸融合發展HOPE的新希望。(羅鼎鈞/自由撰稿人)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