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腳步,向着時光深處(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古DNA研究,我們沒有落在後面。  ――巧妹  圖爲付巧妹。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供圖

從古基因組學的門外漢到站在該學科前沿,過去10多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一直在迎接挑戰,其中3道難關的跨越尤爲關鍵

2008年,通過碩士導師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付巧妹爭取到有可能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研究所讀博士機會。按照合同,她要在6個月的考覈期內證明自己可以勝任古基因組學研究工作。

古基因組學是個新學科,碩士期間付巧妹從事的是骨骼研究,沒有基礎、交流不暢,如何得到德國老師的認可,是她科研生涯的第一道難關。

“當時我想法很簡單,就是盡力把事做好。”付巧妹回憶,她通過看文獻補課,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動請教,哪怕問題看上去很傻。4個月後,她的自學能力和研究潛力被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研究所古基因領域泰斗斯凡特帕波教授看中。從此,她一頭扎進古基因組學領域。

2013年,付巧妹和帕波教授團隊聯合開發古核DNA捕獲方法,解決了古DNA不易獲取的難題。2014年,她領銜的一項研究,首次提出了現代人祖先進入亞洲路線並非只有南線的觀點,增加了人們對人類起源的理解。該研究入選《自然》雜誌“2014年度十大科學事件”之一。

今年5月,《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付巧妹團隊主導的一項成果,該研究填補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的重要信息缺環。這項研究從2012年開始籌備,歷時8年。其實早在2014年,付巧妹團隊便成功獲得論證結論的幾個關鍵樣本的基因組數據,但她精益求精,總覺得還需要繼續尋找證據

當時,付巧妹和她的團隊並不確定這項研究能做出來,與此同時,國外科研團隊也正在研究相關問題,隨時可能搶先做出結果。要不要先發表已有的成果,是擺在付巧妹面前的第二道難題。“做就要做得沒有疑慮。”付巧妹說。之後,她和團隊又鑽研了6年,抽絲剝繭,終於拼就了一幅中國史前人羣的起源地圖

2010年前後,古基因組學學科起飛,緊跟國際前沿需要提前佈局。在國外求學時,付巧妹每年回國幾個月,幫助籌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DNA實驗室

2016年1月,付巧妹正式回國。從研究者向實驗室主任轉變,付巧妹遇到了第三道難關。規劃課題組方向設置團隊、爭取經費,她幾乎把家安在實驗室。如今,她組建的一支國際化團隊,已成爲古DNA學科不可忽視的力量

“我對團隊的未來很有信心,也很欣慰,古DNA研究,我們沒有落在後面。”付巧妹說,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研究東亞人的過去。

付巧妹坦言,自己很幸運,搭上了古DNA研究的快車。而面對困難時,不受到外界干擾、專注做研究,則是幫助她走到現在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