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標讓社會陷入鬥爭
「雙標」是臺灣近年來常出現的網路用語,它是「雙重標準」的簡稱,主要是指某些「公民團體」或「公共知識分子」(簡稱公知),對同樣的事情,卻僅在國民黨執政時聲嘶力竭,全力攻訐;而民進黨執政了,同樣的行徑就可以容忍了。
個人或團體都會有政黨偏好或自己的意識形態,這很正常。可是雙標黨令人厭惡的,是他們用公正中立「超黨派」的口號,掩蓋自己的黨派與意識形態立場,還要自稱代表「公民」、「人民」、「臺灣人」。把調子拉到根本沒有人做得到的高度,看起來很清高很激進,但實際上只有搗蛋的功效。等到民進黨執政了,他們就突然都變成「務實」、「妥協」,還要「靠北左膠」。
這些例子真是罄竹難書。最明顯的就是在國民黨執政時,多少NGOs與專家學者痛罵政府「黑箱」、「半分忠」,但這幾年對政府更黑箱地閃電通過前瞻、年改,以至現在的「瘦肉精美豬」,就寂然無聲。
當年小英與民進黨諸君誓死抗拒萊克多巴胺,現在卻只剩林淑芬委員公開質疑(還要被嗆「不爽就退黨」),連網路上都已經出現無數「對照圖」來恥笑民進黨。韓國瑜說小時候「看女生小腿」,被女權團體與教授們痛批;同一批人現在對性道德更糟十倍的丁允恭卻說「我不是性騷擾糾察大隊長」。
我並不是說,每個團體或公知永遠都要無窮盡地鬧事罵街。如果某個政黨真的與你的理想較爲接近,實現了你的主張,那批判力道小一點也很正常。問題是這些雙標黨,是對「同一件事」有雙重標準。而這種「國民黨執政就是熱血公民團體,民進黨執政就變智庫或當官」的現象,在陳水扁執政時期也曾發生。
然而在陳水扁當總統的那8年,還是有些被認爲「親綠」的民間團體在個別事件上勇於批判民進黨政府。諸如樂生療養院的保存、移民移工被剝削歧視、換髮身分證按捺指紋、《集會遊行法》的存廢等爭議,民間團體都還是可以跨越藍綠共同對政府提出批判。
在陳水扁涉嫌貪腐,包括範雲在內的親綠學者們提出《七一五聲明》要求阿扁自行辭職,也讓人看到他們「即使與你相近,該說還是要說」的那一面。也就是這樣的表現,讓社會大衆仍然相信他們願意維護公正性,把自己的「理想」放得比「情誼」更重要。
然而在蔡英文當了總統(尤其是第二任)後,「公正人士」與「公民團體」的批判聲音嚴重消音。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咒罵批判者,要求社會大衆「體諒」當前政府。這看在社會大衆眼裡,當然就會覺得這些雙標公知都是民進黨附隨組織,而那套環保、人權、民主的美麗口號與激昂行動,都只是專門針對國民黨執政時的「奪權手段」而已。
於是,雙標弄臭了自己,更讓他們倡議的那些美好價值被人民鄙視──不過就是政治口號,你們自己執政了就不做了。既然理想、原則、正義都是奪權口號,而公民團體都是政黨附隨組織,那社會運動也只是赤裸政治鬥爭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