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愛情小說登HBO 「平凡日子纔是機率極低的幸福」

臺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賴以威。(圖/郭涵羚攝)

賴以威是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數學推廣平臺——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他寫的愛情小說,12月中即將改編成《戒指流浪記》在HBO Asia播出。

數學家寫的愛情小說是什麼?除了愛情,從臺灣適婚年齡女性的總數、理工男遇上真命天女的平均天數,或是遺失物的尋獲機率……,都在小說裡。

但幸福是沒有機率的,沒人比賴以威更明白

他的父親雲臺小學自然科老師。1996年屆齡退休後,走遍臺灣各地國小推廣趣味數學教育。談起父親,「他是一個準備很仔細的人,譬如下週要去高雄上課,他會先南下一趟去場勘、跟老師談談,第二趟纔去正式教學,全家都笑他這樣很沒效率。」而且大都是自費無償教學。

父親力推趣味數學卻驟逝 他,電子博士扛起教育遺志

2009年,賴以威在德國客座研究員,每週一次用Skype跟父親視訊閒話家常。那是個尋常的初夏午後,父子在熒幕前聊得開心,父親很羨慕他去逛蘆筍節買回來的超美蘆筍跟超大草莓。結束通話前父親微笑說:「喔,有件事要跟你說,醫生說我得了肺腺癌末期,大概剩3個月。」

兒子嚇得說不出話,父親淡淡接口:「醫生叫我養病,但我覺得沒意思,還不如快把該做的事做好。你不是學醫的,也不用趕回來啦,把手上的研究做好比較重要。」向來聽話的兒子躊躇半日,還是違逆父命立刻飛回臺灣。

如今,賴以威回想起那段日子還是沒有真實感。他陪父親上課、走訪各地教育局、教學機構,想把13年來累積的趣味數學教材留下來。「公家機關程序,程序需要時間,但我父親最沒有的就是時間。」他回憶:「許多人都是初次見面,要他們接下遺志,我也明白這真的太沉重。」奔波勞累、加上講課極耗元氣,不到1個半月,父親離世。

「從前我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但是面對我爸此生最想完成的事,我卻沒有辦法幫上他半點。」賴以威說着,眼淚掉了下來:「他走後,書房裡留下1、2千本資料,我打開其中一本,裡面夾着他寫得密密麻麻的手稿,我讀着他的字,好像在跟他聊天。我一直讀,停不下來,心想我能爲他做點什麼?」

賴以威從小就是資優生,一路從師大附中臺大電機唸到臺大電子所博士。自認沒耐心的他,從沒想過自己會跟教育扯上關係,就連他的國小老師聽說他要教數學也委婉搖頭:「有點難喔,資優生比較難配合理解力慢的學生……。」

他不信邪,跑到小學教室上課,第一名的學生跟他互動得很起勁,後段的學生仍然放空不聽課,追問爲什麼,孩子扯過臉去不理他。

「我缺乏小學教育的經驗跟能力,得走其他的路。」他想起父親伏案寫字的背影,想起父親最後時說:「如果再給我10年,我就可以把趣味數學遊戲都編好、寫文章傳播出去了,如果再給我10年……。」

融合文學部落格當破口 用數學幫戀人們打分數暴紅

一直有寫部落格習慣的他,擦乾眼淚,開始寫科普數學文章,爲了讓國高中生感興趣,也開始將數學融入戀愛小說。

「一開始真的沒人看,但想故事情節本身很有趣,我每週固定寫3篇:一篇數學、一篇日記、一篇小說,持續寫了3、4年。」漸漸有人看見,邀他在博客來Okapi、《聯合報》連載,然後出書。他的「用數學公式教你包婚禮紅包」、「數學證明指考學生不是在消費祖父母」等文章更獲得媒體廣泛報導。

「我覺得他真的是個融合文學跟數學的奇葩。把機率融入愛情、或是用數學理論來評分戀人……。」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曾這樣形容他:「讓學生覺得數學是活的,不只是課本上生硬的東西,也會更有興趣。」

「我認識以威後,就想把他的個性融入男主角的角色,他數字感很好、對觀察人也很有興趣。」改編賴以威小說成戲劇《戒指流浪記》的製作人葉天倫說:「他的小說很嚴謹,透過數學設計細節、線索跟邏輯;但每個角色個性卻不刻板,節奏很明快。」

賴以威自己的戀愛故事,也節奏明快像工程師解決Bug。2015年7月,他接到日本岡山大學的聘書,8月認識未來妻子廖珮妤,9月赴任前問妻子能不能跟他一起去,丈母孃說:「怎麼一起去?又還沒有結婚。」賴以威立刻求婚,從認識到決定結婚正好1個月。

幸福來得很急很快,噩耗卻也來得猝不及防。兒子樂樂1歲半時忽然發高燒,罹患罕見的「兒童急性壞死性腦病(ANEC)」,那天是父親節隔天,當晚醫師宣佈樂樂可能腦死,當兒子腦波停止,賴以威放聲大哭。

稚子在父親節後腦死 發現數學不能解答生命習題

「那年臺灣地區1至2歲兒童離世的機率是萬分之2.9,光就臺北市而言,可能還更低。」總篤信數學能解決一切問題的他,想從自己熟悉的領域找答案,卻越找越迷惘。不論怎麼查臺灣男性的平均壽命、1歲至2歲兒童離世的機率,都不能明白,爲什麼這些生命的殘酷習題會發生在他身邊。

「我就想爲什麼偏偏發生在我身上?如果我能回到過去父親還在的時刻,能預防他生病嗎?如果那年父親節,我帶着樂樂躲在家裡,哪裡都不去,樂樂就不會生病了嗎?」

這些得不到結果的叩問,至今偶爾還是會出現在賴以威心裡,但他明白,自己是被留下來的人,時間不斷前進,若想讓離開的人不要漸漸模糊,唯一的辦法是靠着反覆書寫來記憶與思索。

「我跟父親感情很好,但是到最後那段時間纔多懂了點他、他走後爲他寫書又懂了一點,後來自己當父親再懂了一點。」賴以威說:「就像讀《三國演義》,10歲時、30歲時、50歲時讀,都會讀出不同的意涵來。」

反覆書寫記下離開的人 不同階段悟出不同人生意涵

父親逝後,有一次他接待德國的指導教授參拜行天宮,教授告訴他:「有時候我們得選擇相信,因爲唯有相信,才能讓我們繼續好好的活下去。」

他相信自己只要多推廣數學一天,就能更接近父親一點。做不到父親擅長的小學課堂教學,他就用自己的方法去做。父親的一堂課可以教30個孩子,他的一篇文章放在網路上給上千人看、小說改編成一齣戲給上萬人看,或許能讓更多的人更親近數學,這是父親走到生命末端最惦記的事。

賴以威與妻子廖珮妤創辦的數感實驗室,成爲臺師大第一個衍生教育新創企業。 以往隱身在文字背後的他,現在也當起YouTuber,讓更多人容易接受生活中的數學。「一開始很僵,不斷練習之後纔開始習慣鏡頭,我也曾經想過,如果父親還在,他會不會適應鏡頭呢?看到數學變成偶像劇,他會不會開心……。」

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言說,文字及影像的轉化,原來11年前離世的父親從未遠離。走過生命幽谷,賴以威明白無常往往最平常,每個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日子,纔是機率極低的幸福。

《商業週刊17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