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刻師範康純:“婦女微家”裡的守藝人
中新網福州7月2日電 (林春茵)福州“80後”壽山石女雕刻師範康純精於書畫而入石雕,孜孜探索十餘年,成長爲壽山石雕新銳力量。她現爲國家二級技師、福州市二級名藝人,作品先後被福建省美術館、省工藝美術行業發展促進中心珍品館、福建海峽民間藝術館收藏。
通過福州市晉安區的“婦女微家”平臺,範康純的藝術創建和人生理念讓更多人知曉。她邀請更多女性走近壽山石雕藝術,陶情明智,也讓意韻流長的國石文化浸潤了“她”世界。在壽山石雕刻匠人中,女性羣體少之又少,範康純希望更多姐妹並肩而行,蹚出一條異彩紛呈的創作道路。
福州“80後”壽山石女雕刻師範康純。 林春茵 攝
傳承:成於書畫甄於石刻
範康純自幼學習中國書畫,2010年自廈門集美大學金融系畢業,選擇中國畫和書法教學,同時再深造壽山石雕技藝。此後,她正式投於薄意雕刻名家周龍雲門下,並跟隨藝術大家陳達老師學習書畫鑑賞與綜合雕刻技藝。
女性視角的清新和細膩,在範康純的作品中格外凸顯。在《不期而遇》作品中,一方老撾石印章,幾葉碧荷,一箭花苞,一隻翠鳥,在膩如凝脂的石頭上四顧成趣。她又在拓片的留白處題下一行小字:“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字體瀟灑有力,爲這幅“小清新”增添力量感和厚重感。
通過福州市晉安區的“婦女微家”平臺,範康純的藝術創建和人生理念讓更多人知曉。 受訪者供圖
範康純的作品風格清新,時常跳脫用石的傳統手法,有意外之舉,且工筆寫意兼備,把中國書畫的章法和壽山石的俏色肌理相結合,已初顯文人詩意。
範康純有大大小小十餘把筆刀,都是她自己打磨而成。她說,薄意技法是在石頭上以刀代筆作畫,起初是掩飾石瑕,如今因其淺刻如畫,對石頭損耗甚微,在壽山石石材日益減少的今天,薄意成爲田黃石、芙蓉石等名貴石材的首選雕刻技法。
範康純作品。 受訪者供圖
不過,對於範康純來說,薄意是她的藝術經驗“成於書畫而甄於石刻”的選擇,同時她也自一遍遍地揣摩和構想中,進入到一個豁達境地。
“這是一個藝術再創造的過程。”過去壽山石雕的收藏只重材質,忽略真正提升石頭藝術附加值的工匠,如今石材存儲量告急,更應重視能夠“點石成金”的雕刻匠人的培養,打破只重石材的怪圈,“我期待自己能將薄意手法從遮瑕的出發點解放出來,煥發石、詩、書、畫一體的新彩。”
範康純向“婦女微家”姐妹介紹藝術創建。 受訪者供圖
範康純的工作室位於福州市鼓山鎮福興特藝城。2019年,福州市晉安區婦聯在此間設立“康純·婦女微家”,範康純擔任微管家。姐妹們時常聚在這裡雅集,品茗、賞石、交流,漸漸成爲傳承弘揚閩都文化的一方雅地。
範康純往往從“相石”聊起。“石頭難以做到‘完美無缺’,它或許有裂痕,或許有雜色,我們無法改變石頭,卻可以改變我們看待石頭的想法。”她說,這是藝術,更是人生的態度。
以刀爲筆,以石爲紙,方寸之間即是世間萬象。石頭的裂痕,或是大山大川的走勢,石頭的雜色,巧以佈局,成爲怒放的花卉。這樣的看法在姐妹中激起共鳴。
在福州市鼓山鎮連潘村婦聯主席謝惠容看來,白潤石頭上的一點紅砂,在藝術家雕刻下,成爲天香國色的牡丹,這頗讓人有所感悟:“命運的殘缺,也可以成爲個人的華章。”
範康純作品。 林春茵 攝
福州壽山鄉是壽山石的原產地,福州市壽山石鑑定中心每年到壽山鄉九峰村開展扶貧愛心活動,已經成爲傳統。多位省工藝美術大師和青年雕刻師加入其中,連續四年爲困難戶送溫暖,範康純也在其列。
“壽山鄉是壽山石行業發展繁榮的源頭活水之地,反哺鄉村,才能說是心有乾坤,肩擔道義。”範康純說,紮根大地,才能心開一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