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宿豫:學黨史辦實事 “特色化”服務進基層
一次次暖心服務、一個個創新陣地、一場場動情宣講、一件件惠民實事……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堅持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爲評判標準,及時高效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各類問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深入人心。
在關廟鎮卓水河村文化大院內,“托起多彩夢”活動的愛心志願者正陪着留守兒童一起學習、看書、做遊戲。“每個週末,我和妹妹都會來到這兒,上午老師帶我們做手工、玩遊戲,下午就會帶我們讀書,還有輔導寫作業,在這裡我們每天都很開心,老師帶我們過得很充實。”留守兒童張馨午開心地說,志願者們的陪伴讓她們倍感溫暖。
記者瞭解到,卓水河村開展的“托起多彩夢”活動,目前已經招收了40多名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志願者們利用週末、寒暑假時間,免費爲孩子們輔導作業,同時還開設了遠程親情互動、安全自護、心理健康教育、戶外素質拓展等課程。
除了關心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同樣也是重點關愛對象。在關廟鎮養老服務中心裡,志願者不僅幫忙擦桌子、掃地、疊被,爲老人打掃衛生,還爲老人理髮、表演節目等。她們的貼心服務受到了老人們的一致好評。
文明實踐“走下去”,黨史教育“實起來”。宿豫區依託區、鎮、村以及示範點四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陣地,統籌全區志願服務隊伍,建立黨員先鋒崗、劃出責任區,圍繞鄉村振興、鄉風文明、科學普及等主題常態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把黨的歷史傳承下去,把溫暖的關懷傳遞出去,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向深入。截至目前,已開展專項志願服務500餘次,讓文明新風吹遍宿豫大地。
找準“堵點”,化解羣衆難題
在宿北大戰遺址公園停車場,一座由玻璃搭建的小屋格外顯眼。不到四平方米的小屋裡擺放着輪椅、柺杖等各種輔具,遊客可以通過掃碼免費租借輔具,爲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蔘觀遺址公園提供了便利。
“對於我們這樣腿腳不太方便的人來說,真的是太好了,”6月13日,趁着端午假期,不少市民自發到宿北大戰遺址公園參觀學習,免費租借的輔具讓不少人豎起大拇指稱讚。
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創新,宿豫區殘聯結合“我爲羣衆辦實事”要求,把黨史學習教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堅持民生導向,持之以恆把小事做好、實事做實,用實際行動提升殘疾人的幸福感、獲得感。目前已建設三個“共享小屋”並投入運行。
聚焦不同羣體不同需求,採取針對性措施,有效提升基層羣衆的幸福感滿意度。針對殘疾人羣體,搭建“輔具共享小屋”,設計更加人性化的租借程序,進一步滿足失能人羣的臨時性輔具需求;針對留守婦女,打造“五有五型”婦女微家,協助引入“三來一加”項目,幫助增收致富;針對“空巢”家庭,開展“春暖花開”主題志願服務活動,常態組織走訪幫扶……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宿豫區各部門通過精準聚焦羣衆“急難愁盼”,圍繞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等項目,紮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不斷提高人民羣衆幸福感和獲得感。
打造“亮點”,彰顯宿豫特色
一把墜胡,一架揚琴,一人唱,一人彈,淳樸的宿遷方言伴隨着熟悉的旋律,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黨史娓娓道來,6月5日上午,宿遷市第六屆“非遺大集”暨宿豫區特色非遺項目展演活動現場,蘇北琴書演繹的《百年黨史百年贊》一下子抓住了現場觀衆的注意力。
“這是傳統戲曲唱新歌,俺們小時候都是聽這個長大的,黨的歷史經這麼唱出來,俺們一下子就記住了。”
“就是,好聽!”
……
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宿豫區充分用好轄區內文化文藝、非遺傳統等資源,打造各類特色項目,使黨史課堂在宿豫“遍地開花”。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創新開設“運河書場”,組織民間藝人運用大鼓、快板等形式生動演繹黨史,受到了羣衆的熱烈歡迎。啓動非遺傳承進鄉村暨蘇北琴書專場巡演活動,編創《中國共產黨黨史歷程頌》《人情新風》等弘揚新時代精神的新編琴書劇目,邀請區內優秀非遺代表傳承人開展巡演30餘場,讓黨史學習教育更接地氣、更聚人心,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從而激發黨員幹部和羣衆的學習熱情,促進黨史學習教育向縱深推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它們根植於人民,有着深厚的民間基礎,是我們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宿豫區部務委員蔡妍介紹,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該區開展了“輝煌一百年 魅力新宿豫”宿豫區慶祝建黨100週年文化惠民演出季,組建一支紅色文藝輕騎兵,在全區組織至少百場紅色文藝匯演,深入“七進”領域,採用歌舞、戲曲、小品、舞臺劇、詩歌朗誦等藝術表現形式,唱響新時代主旋律,引導、教育黨員羣衆學黨史、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激勵澎湃發展力量,以昂揚的姿態建功新時代,以優異的成績獻禮建黨100週年。(沈晶晶 劉楠 袁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