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銀行(中國)黃振東:新形勢下外資行兼顧“聚焦”與“穩健”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金融業務試點;穩慎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進行了重點部署。

從2007年外資銀行在華設立法人銀行至今,外資銀行深度參與我國金融市場。中國金融開放持續推進,對外資行帶來哪些機遇?面對全球金融環境變化,外資銀行需關注哪些方面?近日,《中國經營報》記者就以上問題專訪了首都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黃振東。

黃振東表示,隨着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企業資產和居民財富持續積累,對高質量金融服務需求提升,這爲具備專業優勢的外資銀行的投行和財富管理業務也帶來更多發展機會。外資銀行要基於自身情況採取“聚焦”策略,在特定行業、客戶、領域做精做深,穩健經營。

緊抓中國金融市場開放機遇

《中國經營報》:中國金融開放持續推進,對外資行帶來哪些機遇?

黃振東:近年來,從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到取消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再到取消企業徵信評級、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准入限制,及進一步促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等,中國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調整,不斷降低外資金融機構的入市門檻,爲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經營和深入參與到中國金融市場創造了更爲公平的市場環境和更爲有利的政策條件,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正加速構建中。

除了傳統的存款、貸款業務,外資銀行在華經營擁有了更廣闊的業務發展空間,市場參與度也正不斷提升,服務和產品範圍擴展到不限於債券市場交易、資產管理等,發揮着貨幣政策執行、經濟信息傳遞、企業綜合財務顧問等更多功能,並可基於本地客戶和母行海外客戶的需求,利用集團協作優勢,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和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隨着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企業資產和居民財富持續積累,對高質量金融服務需求提升,這爲具備專業優勢的外資銀行的投行和財富管理業務也帶來更多發展機會,有利於在同質化競爭激勵的市場中實現“特色化”。

《中國經營報》:當前全球金融環境變化,銀行在經營中應關注哪些方面?

黃振東:當前,產業鏈割裂、國際貿易疲軟、利率高企、持續通脹對全球經濟復甦形成顯著障礙,疊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在此環境下,外資銀行的生存策略,我認爲有幾點:

一是強化全面風險管理,堅守合規經營底線。風險防範是銀行業經營之本。首都銀行(中國)自立行以來始終秉承風險爲先的經營理念,即有疑慮的授信案不做,風險不可控的業務不做。同時,建立多層級的風險管理體系,並且緊跟“數字化風控”升級浪潮,通過信息科技手段,加強動態風險監控和分析、管理,提升各類風險管理力度。

二是提高客戶體驗。作爲金融服務提供者,滿足客戶需求、提升客戶體驗是銀行的天然使命,應制定符合市場需求和自身特色的戰略規劃,並適時調整業務定位和策略,緊抓發展機遇。

三是精細化管理。持續提高銀行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並且降低運營成本和風險水平,是現如今銀行經營的必需。

四是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是金融業發展的大勢,對於防控風險、賦能客戶、降本增效、促進金融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戰略調整:從多元到聚焦

《中國經營報》:在業務佈局方面,外資銀行和本土銀行如何競合?

黃振東:首都銀行(中國)自 2010 年於江蘇南京成立以來,即在戰略上確定了立足於長三角這一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經營的基調,重點圍繞長三角經濟帶及相鄰的經濟發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進行機構佈局,至今在上海、南京、蘇州、常州、寧波、泉州、廈門設置了7家分行2家支行和1家總行營業部共計10個營業網點。

銀行成立後的五年,業務傾向於各分行各自發展,導致業務形態非常多元。2015年之後,我們進行轉型升級,通過全面梳理信貸資產和客戶羣體,退出了那些我們判斷比較沒辦法有效管理的客戶。隨後,在業務上採取了“聚焦”策略,即對各分行准入業務管理區域的聚焦、行業的聚焦,繼而進行客戶的聚焦、產品的聚焦,在特定行業、客戶、領域做精做深,摸索走出了特色化的發展之路。

現在,我們以公司銀行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和國際業務爲驅動引擎,一是聚焦於國家支持引導且具有效益前景的基礎設施運營投資。因爲母行本來就有基建業務,在中國本地化時,發現國內做基建最多的是地方政府體系,所以我們深度參與了地方基建領域,並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細分,比如城市資源基礎建設、水務、交通等。這些基本都是本地客戶,包括供應鏈體系都是本地化的。二是聚焦於跨境業務。跨境業務是我們外資銀行的特色業務。首都銀行(中國)這些年的跨境業務發展分爲“三步走”。第一步是直接幫助外資客戶“走進來”。我們主要依靠母行的業務優勢去吸引外資客戶在華投資經營。母行和其海外分行在中國的客戶也是我們的一個主流客羣。第二步是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隨着中國政府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開展中資企業在越南鋼廠的跨境融資,推進母行與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在東南亞落地了老撾水電站等合作項目。其中,供應商有一半以上是中國國內的企業,由首都銀行(中國)主辦銀團貸款,幫助了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第三步是在服務“走進來”的外國企業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同時,將同業合作作爲跨境金融發展的新發力點。

產品上,除了傳統的存貸款業務,我們聚焦並積極發展供應鏈融資業務、債券投資業務、票據融資業務、非融資保函業務、跨境融資業務、結售匯及衍生品業務,力求產品的不斷升級和創新,做綜合金融服務的提供者。

《中國經營報》:外資銀行在選擇聚焦領域時會考慮哪些因素?

黃振東:外資銀行在網點覆蓋率、品牌認知度、數字化水平、展業範圍等方面較本土同業存在一定劣勢,而相對於中資銀行,我們在跨境、國際結算等方面有着更豐富的經驗和更多資源、海外網點優勢。

隨着經營“本土化”的不斷深入,中國本土同業不僅是我們資金拆借、存放等流動性融通的業務夥伴,更是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開拓市場的必要的合作伙伴,在跨境金融服務、資金市場業務、針對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的項目貸款、銀團貸款、併購貸款等業務領域可以實現深度合作。

首都銀行(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就包含“聚焦同業”策略,具體而言,我們通過母行在東南亞同業關係以及額度的深耕,在國內針對中資銀行提供福費廷包買、代理業務,同時加強與政策性和國有大型金融機構的戰略性合作,尋求並促進跨境投融資合作,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融資、綠色金融服務、併購。我們積極深耕並拓展本土金融同業客戶關係,獲取和擴大金融同業對我行的授信額度,並且拓寬同業渠道和業務合作模式,旨在與本土銀行展開深層次的合作,發揮行業協同效應,實現合作共贏。

《中國經營報》:近年來,多家外資銀行在華髮展戰略有所調整。外資銀行如何深度融入中國市場,實現穩健經營?

黃振東:外資銀行經營實現和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合,主要依託於以下幾點:

一是深入瞭解本地市場特點和客戶需求,以外資行優勢增強黏合度,加強金融服務及產品創新。外資銀行需要持續加大實體經濟金融支持力度,如中國政府支持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同時,依託子行或境內分行對中國市場和企業的瞭解,發揮外資金融機構在集團網絡、風控管理、跨境業務、產品創新的比較優勢,加大支持中國對外貿易、跨境投資、開放型經濟建設的力度。針對中外資企業及其客戶和合作夥伴的商業金融需求,加強與母行的跨境聯動,以母行及海外機構網絡爲紐帶,提供多樣化的跨境金融產品和服務,緊抓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爲跨境金融服務帶來的更廣闊的市場和機遇。

二是在數字金融、綠色金融、國際業務等對銀行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外資銀行需要強化銀行人才梯隊建設,優化人力配置架構,加強培訓和激勵管理,持續提高組織產能和效率,實現人才提質增效。同時,可以建立以核心客戶、重點區域爲主軸的專業條線團隊,在垂直領域深耕細作,提升與客戶互動效益。

三是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資本、人力等資源投資力度,立足於戰略規劃基礎,穩健增設新的分支機構和專業團隊,深度服務本地市場。同時,強化科技能力轉化,提升客戶體驗,以數字金融助力銀行發展。着眼於中國良好的基本面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及對首都銀行(中國)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支持,首都銀行集團又於2023年批准了對我們增加註冊資本人民幣2億元的決議,並於今年上半年完成了資金撥付。

四是與本土同業互利互惠,合作共贏。加強與金融同業的戰略性合作,持續拓寬同業渠道和業務合作模式,放大協同效應。

五是積極履行EESG承諾,強化品牌美譽度的打造。將構建EESG(經濟、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經營管理體系作爲戰略重點之一,加強綠色金融領域業務發展,建設重視員工利益和職業發展的包容的工作環境,積極回饋社會,履行社會責任。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