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鼠≠白老鼠 控制基因毛色任選

小鼠品系毛色基因而不同。(國研院提供/李侑臺北傳真)

民衆普遍以白老鼠統稱實驗鼠,但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專案技術員陳苾涵表示,實驗鼠不一定是白色的,科學史上第一隻實驗鼠其實是淡褐色,由美國遺傳學家克拉倫斯.庫克.利特爾在1909年就讀於哈佛大學時,透過小鼠毛色遺傳實驗選育出,並依毛色命名爲「DBA/2」(淡褐色的小鼠),以跟野生的深褐色小鼠有所區隔

常見的白色實驗鼠,其實是基因突變白化品系,由生物學家海爾賽.約瑟.巴格培育而成。實驗白老鼠因基因突變,無法合成黑色素,先天缺乏體內色素,導致眼睛毛髮皮膚呈現白化現象。這些紅眼白毛的實驗鼠是目前各種生醫研究使用量最高的實驗動物,大衆也因此認爲「白老鼠=實驗鼠」,甚至演變成爲冒險搶先嚐試新鮮事物代名詞

除基因突變的白色,實驗鼠毛色其實還有淡褐色、黃色棕色、黑色等不同顏色,隨着時間推進與因應實驗需求,已有超過上千種品系,毛色更是多變;尤其近幾年基因工程科技發展快速,各種顏色螢光鼠接踵誕生,國研院動物中心就領先全球利用基因轉殖技術,開發出可依研究需求調控綠光顏色與位置的實驗鼠。

目前已知可調控實驗鼠毛色的基因超過50個,最常被提到的有A(野鼠色)、B(黑色)、C(白化)、D(稀釋毛色)、E(搭配A控制黑色素表現)5個基因。不但基因變異可能變成不同毛色,不同排列組合影響基因型變化,交互作用調和出實驗鼠千變萬化的毛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