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聲/你猜,全臺北最好看的人在哪裡?

龍山寺與剝皮寮一帶雲門2藝術總監宗龍小時候遊樂場。(圖/李佳曄攝影,雲門2提供,下同)

文/雲門提供

萬華舊地名爲艋舺,清領時期已開發,有「臺北第一街」之稱。如今,想到萬華商圈,第一印象是顯靈的龍山寺、是臥街遊民、是老舊的街廓、凋零的性工作者、還是那杯沁人心脾的青草茶?

龍山寺與剝皮寮周邊,是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年幼時期的遊樂場、叫賣拖鞋舞臺,小時候被父親指派街口擺攤,他在街上觀察形形色色在萬華出沒的人,這些人生龍活虎,深刻印在他腦海裡,鄭宗龍說:「現在我走在街上,再也找不到那麼『好看』的人了。」這裡的「好看」指的不是這羣人多光鮮亮麗,而是他們上演的街頭奮力求生術──攤販攬客祭出各種噱頭、警察取締你追我跑、大哥鬧場砸攤追殺,這些衆生相,轉譯成年度鉅作《十三聲》的舞作雛型

▼《十三聲》選在剝皮寮舉辦宣告記者會,特別有意義

《十三聲》舞作改編自母親口傳的真人真事。昔日萬華大厝口有位江湖賣藝郎,一人可男女老少、幼聲細嗓,每當這一人劇團抵達廣場衆人莫不奔相走告,人稱「十三聲」。賣藝郎「十三聲」的形貌兜上鄭宗龍小時候所見的光怪陸離,成了臺北古城當代浮世繪。艋舺或萬華,在宗龍的詮釋下,我們得以窺見它老態龍鍾外的迷人生動。「以前外公家在剝皮寮二樓,外公是這裡的總舖師,媽媽就讀旁邊的老鬆國小。」在剝皮寮辦宣告記者會,宗龍難掩近鄉情怯的緊張,卻又有回家的熟悉自在。在宗龍的敘述下,我們彷彿跟着一個臉上掛着鼻涕屁孩,用兩雙拖鞋當道具在街頭載歌載舞,看見警察來了,把拖鞋包好,衝向青草巷躲起來;又或者,在焰夏午後,舔着冰棒打赤膊背靠龍山寺後殿大理石納涼……

想知道鄭宗龍如何顛覆你對萬華的刻板印象,又或者黏膩的夜市街道如何在舞臺上變得如何絢爛奪目?優美青春的雲門2舞者,又要如何舞動出生猛霸氣肢體?來看這場舞吧!重新認識你所熟悉的艋舺。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

▼鄭宗龍談《十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