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獨症日科普:孤獨症社會交往障礙的分級

昨天(2022年4月2日)是第十五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中國殘聯提出,今年孤獨症日要聚焦孤獨症服務,構建社會保障機制,促進服務機構高質量發展。我省也將“實現孤獨症兒童基本康復服務全覆蓋”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

今天(4月3日),就讓我們跟隨江蘇省兒童康復研究中心的專家,一起學習一下孤獨症社會交往障礙的分級。

孤獨症的臨牀表現一般在三歲之前或者幼兒期出現,倒退的現象通常在1歲至2歲半之間開始發生。由於在輕度社會交往障礙的識別上存在困難,使得有些孩子到學齡期、青少年甚至成年之後才被診斷。

最早在1979年,學者將孤獨症社會交往的臨牀表現分成三個亞型,分別是社交冷漠型、被動互動型、主動但奇特型。

目前臨牀常用的診斷標準DSM-5《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中將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社會交往障礙分爲三個級別:

三級(重度障礙)

表現爲存在非常嚴重的社會交往和語言交流的障礙,也嚴重干擾日常生活,如完全不能發起社交互動,不能主動喊人,不能主動用言語和非言語的手勢交往,無社交性的示意迴應,就是通常所說的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需要注意,這類孩子有需求時也會有表達,例如特別想拿喜歡的玩具時會拉着大人的手,但這被認爲是沒有指向、沒有使用已有語言,是一種不恰當的交往方式。

二級(中度障礙)

表現爲有明顯的社會交往、言語和非言語的交流障礙,同樣有明顯的功能損害。他們很少發起互動,很少迴應,但對感興趣的話題會有主動的發起,也會有交往的主動性。如果不感興趣、不太理解或不擅長的話題,就很少迴應或者回應非常簡單。這類孩子在交往興趣點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一級(輕度障礙)

表現爲不太明顯的社會交往障礙。在社交場合中,如果有人幫助、帶領、引導、給予支持時,日常的簡單交流不存在問題,障礙也不太明顯。但在有來有回的交往過程中,表現出覺察他人興趣點、理解他人的關注點等方面缺乏靈活性。如果現場缺乏支持,能覺察到其社會功能受損。

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漆黑夜空中獨自閃爍着。因爲疾病,他們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與社交技能,甚至會因怪異的舉止受到排斥和歧視。實際上,有研究表明,他們只是對外界太敏感,只是需要一份安全感。讓我們一起關注他們,溫暖他們的世界。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許宸 通訊員/趙得琴 李家雷 編輯/汪澤)

【投稿、區域合作請郵件 信息新報 3469887933#qq.com24小時內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