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放數實融合更大能量

來源:經濟日報

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後,數據被認爲是社會第五大生產要素。當前,數據要素、數字技術正加速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變革轉化,推動經濟發展。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意義深遠。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一方面表現爲數字經濟自身的發展,即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動力源泉;另一方面表現爲數字經濟對傳統實體經濟的賦能與改造,即產業數字化。二者深度融合,將有力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提出,2023年,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佔數字經濟的比重分別爲18.7%和81.3%,我國一、二、三產業的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爲10.78%、25.03%和45.63%,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持續拓展深化。

數據資源有助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數據資源不僅可以共享、複製和重複利用,還能作爲生產要素投入,大幅提高產出效能,孿生新的數據產品,爲經濟提供巨大推動力。無論是工程機械還是日用百貨,都需要具備以數據爲基礎的內涵、特徵。比如,在數字經濟賦能下,住房將不再只是一個物理空間,而能夠爲居住者提供大量生活數據;汽車日益智能化,成爲向乘客提供與數據鏈接的平臺,而不只是代步工具;服裝也可能成爲消費者獲取健康數據的載體,而不只是爲了美觀……無論是在2B市場還是2C市場,當產品被賦予了更多數據性能之後,可能將逐漸形成爲產品數據屬性埋單的潮流,從而給數字化轉型後的企業帶來更廣闊的價值成長空間。

將數字技術應用於產品升級和新品研發,有助於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實現產品高端化。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各環節深度融合,還能推動構建智能製造產業新生態。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構築的智能車間和智慧工廠,在規劃、生產、運營等各個環節都可以獲取更加精準的信息,提高行業的生產水準;另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爲信息的高效自由傳輸提供了便利,大大改善了企業的運營效率。比如,在某汽車總裝車間,質檢線上7檯球形攝像機同步拍攝一輛車的20多種車燈,並智能識別細節瑕疵,準確率高達99%,檢測過程僅需1秒,而傳統質檢僅憑肉眼,點位多、速度慢,很容易漏檢。

當前,數字技術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各環節的應用程度日趨加深,進一步深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程度,需要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強化優勢互補,實現生產環節與供應鏈上下游環節、高附加值與低附加值價值鏈的實時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提升產業鏈韌性、供應鏈穩定性以及價值鏈附加值。

例如,物流企業通過貨網、倉網、雲網的深度融合,實現“三網通”,不僅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實現降本增效和數字化轉型升級,也有效保障了自身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可靠。數字技術場景應用實現了信息網絡化連接、數據化運營、智能化匹配、可視化讀取,增強了信息在各個產業、各個領域之間的互動活力,促進了要素資源在各個產業之間的優化配置、潛能釋放,推動了生產模式不斷變革、創新,加速助推了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的融合創新。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數字經濟只有根植於實體經濟的基座中,才能煥發出更大價值,根深才能葉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爲傳統行業注入全新的發展動力,已經成爲當下千行百業繞不開的轉型命題。在未來的發展中,兩者的融合必將釋放更大能量,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強勁動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