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陳時中走下神壇 才能看見真相

中國時報社論

防疫篩檢要進行到多廣泛的程度,是專業問題,在臺灣卻成爲政治問題,全世界很少看到國家把防疫措施搞成了政治鬥爭,讓防疫陷入了風險。加上全球疫情更緊張,臺灣民衆防疫意識反而鬆懈下來,恢復正常的生活步調旅遊消費行爲邊境管制也開始鬆綁,將讓臺灣疫情防線出現破口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在本報發表時評指出,疫情指揮官陳時中不肯普篩,連必要的廣篩都一起扔進墳墓。確診病例接觸者、境外移入旅客都是高風險族羣,理應擴大篩檢,疫情指揮中心卻堅持只做最小規模的檢測。在日本被檢出染疫的日本女學生明顯是在臺灣感染,也會傳染別人,整整1個月的感染風險期,指揮中心竟然只列出123個接觸者。南韓2個確診案例就列出2萬人篩查,一比較就知道臺灣的篩查根本是篩假的,因爲篩太少當然零確診。

不敢戳破防疫佳績表象

除了內部篩檢太少,入境旅客竟然也不篩,等到14天檢疫期間出現症狀才篩,對此王任賢也深不以爲然。的確,怎麼想這都是完全沒道理的事,臺灣防疫最重要的關卡是邊境,入境的人都篩一篩,馬上可以找出感染者,爲什麼要對邊境篩得這麼保守?如果是無症狀又沒有接觸史的旅客入境,豈不是就此放行病毒進入社區?王任賢也質疑指揮中心不做出境篩查,就不能保證出境臺灣的旅客沒有病毒,而這是很多國家洽談成立「旅遊泡泡」的重要條件。臺灣緊抓着篩檢量不肯放,入境出境又不全面篩,能怪其他國家不把臺灣列入開放名單嗎?

其實臺灣的廣篩是不爲也,而非不能也。現在近80天無本土病例,只有零星境外移入個案,接觸者與疑似者都變少,單日採檢數從每天近千例,解封后降至100多例。林口長庚醫師邱政洵便指出,日本解封后每日採檢量比解封前更高,臺灣採檢過於保守。目前每日入境者約1000人,若加上近期100例的篩檢數,國內每日最大檢驗量可達5900件以上,完全足以負擔。

指揮中心對篩檢始終極度緊縮,連該篩的也不篩,如果只是爲了維護臺灣防疫佳績的美好表象,生怕多篩一些就找到病例,那和鴕鳥有什麼不一樣?日本女學生確診打破了臺灣73天零本土案例的假象,但臺灣社區到底疫情如何,我們還是在一團迷霧中,沒人搞得清楚。

由於陳時中始終不願多篩,民間索性自己來。彰化縣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正在彰化進行萬人血清抗體檢測,以確認社區感染的程度,指揮中心卻認爲這對防疫幫助有限。現在最令人憂心的是,篩檢不再只是單純的防疫手段討論,而已經成了政治之爭,或至少是被蘇內閣視爲政治鬥爭,這太危險了。

外界質疑疫情指揮中心執著於維護防疫佳績的形象,擔心多篩會多撈出病例,讓臺灣全力向國際推銷的成功故事破功。疫情指揮中心解釋了僞陽性與僞陰性的顧慮,但在臺灣案例極少的狀況下,這並不是很有說服力,反而讓外界感覺要不要增加篩檢這件事,已經跳脫了防疫的理性討論,變成了政治攻防的標的。疫情指揮中心死守的,是蔡政府的防疫偉大成果,將增加篩檢的主張都視爲想破壞蔡政府政績的惡意行爲。這使得篩檢成了政治性意氣之爭,主張增加篩檢者蒙受漫天攻詰,甚至遭到理性討論時不該有的情緒性網路霸凌

防疫成非理性政治攻防

此時還主張要多篩的專家,絕對需要超強的專業良心與面對漫天風浪勇氣臺北市長柯文哲的妻子陳佩琪質疑疫情中心不肯多篩的文章,貼出一小時就馬上刪文,並表明不再對此發表意見,足見強大狂囂的壓力,已讓一項防疫措施變成無法理性討論的政治攻防。

這是非常危險的趨勢,陳時中如果不能秉持專業、理性、開放的態度,與不同觀點的學者和社會不同意見者對話,甚至動員媒體攻訐醜化異見者,防疫必將成爲政治犧牲品

政府開始放寬境管,疫情指揮中心需要與社會對話取得共識,並且制定一套篩檢、隔離與疫調的SOP,以最嚴格標準阻絕病毒滲入、蔓延。臺灣有必要成爲新冠病毒「無毒室」,前提是陳時中要走下神壇,與社會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