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金額超755億!審計署發整改報告 揭示銀行信貸多項問題

12月22日,國家審計署發佈的《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關於金融企業國有資產審計查出的問題,已整改問題涉及資金755.56億元。

金融行業一直以來是審計重點領域。報告顯示,此次整改問題主要涉及對偏離服務實體經濟定位問題和對金融資源供給結構不夠優化問題。此外,審計署報告也對金融反腐等重大違法違紀問題作出了針對性闡述。

信貸投放問題多 防範空轉問題成重點

報告顯示,對違規改變貸款投向問題,6家金融機構對信貸數據進行二次檢驗,不斷提升統計質量;對信貸投放虛增空轉問題,有關銀行完善存貸款考覈指標體系,停止即貸即收;等額存貸餘額較審計時下降66%。

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制定專項工作方案,督促有關金融機構加強信貸業務管理,切實治理和防範資金空轉。但空轉問題卻屢禁不止。

審計署曾在今年6月份發佈的《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6家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含金量不高,部分機構將其他類貸款違規變造爲科技、綠色、涉農等重點領域貸款。部分信貸投放虛增空轉。其中,5167億元屬於“即貸即收”形式,即在考覈前發放、考覈後收回。此外,存在等額存貸情況,即企業在貸款前存入等額存款或貸款後再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回銀行。

挪用科技創新貸款 企業提前結清465.62億元

報告指出,金融機構還存在資源供給結構不夠優化問題。針對重點領域“加”的成色不足問題,4家銀行督促挪用科技創新貸款的企業提前結清465.62億元,並嚴格貸後管理減少空轉套利空間。

審計署此前公示,4家銀行680.59億元名義上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的貸款,被挪作他用或空轉套利。

此外,本次報告顯示,針對限制領域“減”的力度不夠問題,4 家銀行印發加強經營狀態異常企業融資管理的通知,推進“殭屍企業”債務和風險資產處置,已通過重組、訴訟等收回貸款91.01億元,如實下調風險資產分類。

據瞭解,至2023年年底,這4家銀行未完成2020年年底前出清任務,仍爲461戶“殭屍企業”保有貸款餘額 314.41億元。其中,34.84億元爲2023年新發放,306.09億元風險資產通過“無效重組”、違規展期等方式虛假盤活,長期以“仍未不良”的虛假形態佔用信貸資源。

審計數據敲警鐘 高歌猛進式投放應防範“高水分”

近年來,銀行普遍加大了針對重點領域的信貸力度,但因信貸問題被監管處罰的案例亦層出不窮。貝殼財經記者整理髮現,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不少銀行因爲小微信貸數據“虛增”“不實”“劃型不準”等與“衝量”有關而“吃下”罰單。

據貝殼財經記者瞭解,不少銀行爲了完成普惠、小微貸款等方面的監管考覈任務,與企業達成默契合作,要求其與銀行在月末、季末節點互相配合,比如月末提款,月初再“換掉”貸款,以實現數據上的達標。亦有銀行存在拆分貸款等現象。

有銀行業內人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當前市場有效需求十分有限,但在考覈指標的壓力下,銀行也不得不爲了規避風險與大型企業合作發放貸款,再回流至銀行存款類產品中,一存一貸數據就會提高,但實質只是增加了銀行成本,完成考覈任務。

“無論是資金空轉還是統計造假都值得警惕,這不僅嚴重影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還可能會爲宏觀經濟決策設置虛假前提。”有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機構爲追求短期利益,通過虛增信貸投放、虛假重組等方式掩蓋風險,會嚴重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陳莉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