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恐引爆臺商新一波出走潮
旺報社評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RCEP的簽署與生效,標示的不只是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再進化,也是自由貿易與多邊主義的勝利。特別是近年來在美中貿易戰與疫情的交叉影響下,貿易保護主義大肆擡頭,嚴重干擾全球多邊體系運作,阻礙世界貿易發展,無疑也讓RCEP的簽署,更顯得意義重大。
RCEP將透過貿易及投資移轉效果,爲亞太地區甚至全球經濟創造更多加乘效果,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日前出具報告指出,預計到2030年,RCEP將讓全球GDP大幅提升近1.86兆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年會使全球GDP增加約1860億美元。其中,對大陸、日本及南韓所產生的利益,將遠比其他參與國更大,成爲最大受益國,但臺灣未能加入,將成爲受害者。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RCEP生效對臺灣GDP的衝擊,預估每年將達到-0.4%。而在RCEP剛開始討論初期(納入印度),臺經院一份研究指出,如果加計關稅及投資帶動效果,這個數字恐將達-0.76%。更不用說一些傳統產業如塑化、鋼鐵及紡織等,根本無法抵禦RCEP區域內關稅調降的衝擊。
種種跡象都顯示出,RCEP對臺灣經濟與產業的負面影響,可能遠比想像中來得大。但民進黨政府對此不以爲意,總以臺灣出口RCEP簽署國商品近7成已零關稅爲理由,企圖搪塞敷衍,指責批評者過度誇大衝擊效果。確實,站在政府的立場,沒道理唱衰自己。但面對RCEP所帶來的區域經濟整合效應,政府絕對不能以鴕鳥心態等閒視之。尤其是在貨物貿易的進口關稅部分,RCEP突顯出臺灣電子資訊與傳統產業之間的顯著差異,此可能進一步加大臺灣產業發展M型化的風險,更是不容輕忽。
所謂的產業M型化,係指產業發展過度集中特定產業,造成其他產業漸趨式微的一種現象。近年來,隨着美中貿易戰、疫情衝擊、數位科技轉型趨勢,臺灣產業M型化的跡象愈來愈加明顯。以出口爲例,過去這一年,同樣都是面對全球貿易大幅萎縮,但相較於主要貿易競爭對手國將近兩位數的衰退,臺灣出口卻仍可維持正成長,就是因爲出口高度集中於電子資訊產品。換句話說,以臺積電爲首的半導體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幾乎撐起臺灣出口的半邊天。相對地,塑化、鋼鐵及紡織等傳統產業,卻哀號遍野、過得苦哈哈。對於整體經濟與產業發展而言,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
近來包括央行理事在內的諸多專家學者陸續提出警告,產業M型化不只會造成產業發展嚴重失衡,不利民間長期投資與經濟成長,更會讓國家景氣連同產業循環變動,大幅增添風險與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在這樣的結構下,政府資源配置可能更加扭曲,高度集中於某些特定產業,進而拉大不同產業間的薪資差距,讓所得分配更形惡化。最近中南部有些傳產業者就指出,臺積電配合政策擴大臺南佈局,雖帶來商機與就業機會,但與此同時,卻也造成土地價格飆漲及人才磁吸效應,讓當地傳產業者處境更加艱困。
隨着RCEP的簽署,產業M型現象將更嚴重。電子零組件及資通訊產品受ITA零關稅保障,未來不但不會受到RCEP的不利影響,反而因大陸需求提高而更繁榮,但塑化及鋼鐵等傳統產業則躲不過關稅衝擊。
更值得注意的是,RCEP範圍不限貨物貿易,還涵蓋服務貿易、投資協定、電子商務及人員便捷通關等,對服務業的影響不容小覷,可能更惡化產業M型化現象。尤有甚者,基於原產地規則與投資移轉效果的考量,RCEP加速產業M型化後,接下來或許就是新一波企業出走潮,甚至可能再次引爆產業空洞化危機,重蹈蔡政府最不想看到的臺商大舉西進大陸行動。
產業M型化對臺灣經濟的未來絕對不是好事。特別是當RCEP即將生效之際,政府卻畫錯重點,只把目光鎖定在零關稅的電子零組件與資通訊產品,口口聲聲宣稱RCEP對臺灣經濟衝擊不大,卻漠視RCEP可能加速產業M型化的風險,恐怕纔是當前臺灣最大的危機。問題是,蔡政府意識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