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衝擊面面觀系列一-臺灣應慎防掉入技術性貿易障礙的地雷

編按:東協加中日韓紐澳15國的RCEP協定正式簽署,這個被稱爲全球最大的超級經濟圈的成形,對臺灣會有什麼衝擊?對臺灣的產業又有什麼影響? 雖然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始終輕描淡寫的強調影響不大,但不少產業界領袖金融業龍頭,卻又對RCEP帶來的衝擊憂心忡忡。 兼聽則明!或許,在我們多看一些客觀專業的名家論述後,就可以瞭解這個超級新勢力的形成與效應,乃至形成因應困局的具體策略行動。 這也是我們推出此一系列論述的緣由。也希望這一系列專論的推出,能對思考RCEP新局讀者們有一些幫助與啓發。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協議,對於沒有加入的臺灣而言,無異形成新的對外貿易壁壘。臺灣除了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之一,一直都不在任何有效運作的區域貿易整合之內,也因此,逆境一直是臺灣企業長期生存的實境!但臺灣廠商至今仍能練就一身功夫,不斷地面對惡劣環境精準佈局全球市場,帶動臺灣經濟持續成長。

RCEP成員國之間90%以上的產品關稅,將因正式簽署而啓動調整,估計未來十年將自目前的各種稅率,最終降至零。然而,關稅調降只是RCEP整合的第一步,對臺灣來說,更重要的是後續的統一智慧財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及政府採購等大議題與大商機,除了RCEP將給予較不發達國家特殊與差別待遇,這些大議題也都是臺灣較不熟悉的項目,推動多年至今仍缺乏系統性的標準建置,臺灣法律、法規國際法則的一致性更需要加快整理,否則就是臺灣自已掉進技術性貿易障礙地雷

基於製造成本考量、放眼全球市場,臺灣企業過往把經營重心放在中國大陸,RCEP可說是以中國爲核心的區域貿易集團,符合中國確保大陸境內供應鏈穩定的利益,然而中美貿易紛爭的風險未曾停過,跨國企業先前已在尋求「中國+1」的發展模式,RCEP祭出原產地規則後,企業更會把「中國+1」戰略佈局奉爲圭臬,眼光精準的臺商更會明白因應策略。

臺灣廠商向來能因應自我條件的艱困,即在有限的資源下進行最適分配,兩年多前中美貿易摩擦激烈時,臺灣向大陸臺商招手遷移回臺,臺商事實上是在進行佈局的分散、供應鏈的重組,並未放棄過中國大陸市場,重返臺灣也只是順應形勢的新落腳地點之一,東南亞亦在臺商分散佈局的地點之中,RCEP的談判一直進行多年,廠商對於新秩序形成想來心裡亦已有譜,絕不會因爲今年11月15日正式簽署的消息,纔開始想或擔心。

廠商親臨全球市場,經常在變動中對抗一切,臺灣是業者總部、臺商的重要後援基地,政府應該作好備糧養兵的重責,不僅把臺灣的基礎建設作好、人才培養至國際水準,協助廠商「立足臺灣、放眼世界」時需要的重要資源。以人才爲例,國際間目前需要的是AI、雲端及大數據等,臺灣的大學院校課程或在職教育就應該特別強化這部分,目前臺灣普遍發生大學教材和實際世界有很大的距離,這些都應該加快調整,經由適切的培育行動把臺灣的人才實力發揮出來,提供廠商在國際上一較長短。

近年來整體環境變化很快,尤其,去年此時完全沒有人想到,2020年竟是人類史上最大篇章,但如果把心思一直糾結在現在的疫情與紓困上,甚至RCEP帶來的貿易壁壘細項困境上,恐怕是怎麼追究都追究不完,反而失之繁瑣的因小失大。

因此,現在最應該做的事,就是把眼光放遠,前瞻未來十年的全球局勢,把困難處理的智財權、清真市場認證等基本功,現在都由政府和廠商一個個地完成,提升自我附加價值,跨大步融入出口方的市場與文化,這才應是我們在面對新的衝擊來臨時,最該做的功課。(陳碧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