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卡巴迪鬥智也鬥勇 國內多田徑、角力轉練

全運會卡巴迪。(圖/記者魏立信攝)

記者魏立信/宜蘭報導

卡巴迪在106年宜蘭全運會首度成爲競賽項目,目前國內較少專項選手,由於競賽時需要肢體擒、抱、抓、摔等技巧以及敏捷、協調性,因此選手多從田徑角力橄欖球等項目轉練

卡巴迪競賽時分成攻守兩方,進攻方派1人爲進攻者,要在30秒內嘗試觸碰對手並安全退回中線,防守方則要畢免被觸碰,同時也可用擒抱等技巧阻止進攻者回中線。

被認爲是刺激版的「老鷹小雞」,但卡巴迪卻沒有想像中簡單,除了需要擒抱技巧外,體能、敏捷性、瞬間反應也是必須具備的技巧,同時還需要團隊合作策略戰術,可說是「鬥智又鬥勇」的運動

▲卡巴迪講求團隊合作。(圖/記者魏立信攝)

卡巴迪在國內較少專項選手,臺灣唯二踏上印度卡巴迪職業連賽的好手羅佳偉就是從田徑跳遠選手轉練,他表示,練田徑時累積的協調、敏捷、爆發力都是優勢,但剛開始轉練時,身材較爲瘦小,在碰撞上略顯吃虧,他也透露,很多選手都是從角力、橄欖球等項目轉戰。

▲羅佳偉。(圖/記者魏立信攝)

全運會效力臺中市何俊毅小時候也是田徑出身,後來改換跑道打籃球,去年纔開始接觸卡巴迪,但只比了一場就愛上這項運動,「卡巴迪看似簡單,但裡面卻有很多細節跟策略,很有趣。」

不過多爲半路出家轉練,也凸顯了國內在基層卡巴迪較爲缺乏,協會目前正致力發展基層,盼能借着這次全運會讓更多縣市重視卡巴迪,羅佳偉也建議國小需要多推廣卡巴迪,不一定要讓小選手瞭解比賽狀況,而是用趣味方式讓更多人接觸並且延續。

▲卡巴迪需要擒、抱、摔等技巧。(圖/記者魏立信攝)

►接收更多精彩賽事,歡迎加入《ETNEWS運動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