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專家集聚上海共探“醫智”融合與創新
來源:中國金融信息網
新華財經上海10月20日電(記者杜康)智能醫學已成爲醫學領域的重要部分。20日,第一屆國際智能醫學會議在上海浦東召開,主題爲“醫智融合,創新無界”。會議匯聚了共300餘名全球專業人士和研究者齊聚上海,圍繞醫學大模型與臨牀應用、智能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價值挖掘與應用、智能醫學影像和智能藥學等前沿領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
記者獲悉,第一屆智能醫學國際會議在滬舉辦,旨在爲國內外學術界、產業界搭建一個高水平的溝通平臺,推動智能醫學技術在中國醫療體系中的落地與普及,助力醫療健康事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大會由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與張江生命科學國際創新峰會聯合主辦,武田中國、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力山生物醫藥有限公司支持舉辦。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院長朱同玉表示,研究院致力於建設國際化的醫學科研數據中心,面向醫學科研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期待通過國際合作,繼續加強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在智能醫學領域的建設,促進人工智能的深度醫學應用,助力精準醫療和個性化健康管理的發展。
前不久,2024年諾貝爾獎科學類3個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全部揭曉,後兩項均頒發給AI領域科學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討論。這些獎項的頒發,表明了AI技術作爲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藥等多個領域正在推動科學研究的範式轉變。
大會上,來自中國、德國、美國的十餘位專家們介紹了AI在其研究領域的具體應用。如,德國科學院院士士羅蘭·艾爾斯(Roland Eils)表示,深度學習技術在處理和分析健康數據中擁有巨大潛力,通過對多模態數據,包括基因組學、健康記錄和視網膜眼底照片的分析,這些數據模型可幫助預測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多種疾病。
美國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醫學、遺傳學和分子藥理學教授斯里達爾·馬尼(Sridhar Mani)探討了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係。他表示機器學習可應用於微生物組多組學特徵分析,並展示了預測疾病狀態和亞型的模型成果,這些技術也可應用於精準醫學和個性化營養領域。
上海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沈定剛表示,人工智能已經應用在疾病診斷和治療工作流程中,包括肺癌的篩查、分析、自動報告生成,以及手術中的導航和治療規劃。他還討論了低劑量AI重建技術的應用,該技術能夠提高肺部結節的檢測率,並減少CT劑量。
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雷介紹,當前研究院也在進行醫療大模型的研究。“目前國內已經有不少大模型公司,上海圍繞大模型、語料庫建設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目前來看,醫學領域真正可用的通用大模型還沒有出現,尤其是在臨牀應用上,現有大模型在專業程度和準確率上有較大改善空間。我們希望推動有醫學邏輯的專有大模型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接入各種垂類專病模型,這也是目前國內外都在研究的一個方向。”
編輯:張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