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僅剩一株的“地球獨子”,爲拯救它,我國發火箭把其送到太空

地球從38億年前誕生出生命,經過38億年的發展和進化,纔有今天地球的繁榮。而在這38億年中,一些不適應環境的生物被溟滅在歷史的長河中,而剩下的生物除了適應環境能力強以外,還相互之間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因此,如今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都是地球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看似多餘的生物,實際上,是地球生態鏈中的一環,它們的存在,共同維護着地球的生態平衡。

當一種生物滅絕後,就會出現連鎖反應,對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這也是爲何科學家們對那些與人類毫不相關,甚至是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的物種,在其瀕臨滅絕後,對其進行大力保護的原因。

如今地球上的生態鏈,可以說“敗也人類,成也人類”。人類雖然一方面盡力保護這些瀕臨滅絕的物種,然而,正是人類活動不斷擴張,才讓一些物種面臨着滅絕的威脅。

在這些瀕臨滅絕的物種中,有一個非常特殊,位於我國境內。被發現的時候,就成爲地球上唯一的存在,被稱爲“地球獨子”,由於是唯一的存在,其珍貴程度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國寶熊貓。

爲了保護這個物種,我國科學家們可以說是費盡心機,爲了讓這個物種延續下去,我國發射後第一空間實驗室的時候,就用火箭把它發送到太空中,對其進行太空育種,讓其能夠延續下去。這個獨一無二的物種,就是:“普陀鵝耳櫪”

普陀鵝耳櫪有多珍貴?

說起普陀鵝耳櫪這個名字,很多人覺得有些繞耳,甚至感覺有點像外國植物的名字,實際上,它“普陀山-鵝耳櫪”的組合,因此可以看成普陀山的鵝耳櫪,簡稱普陀鵝耳櫪。

普陀鵝耳櫪屬於樺木科鵝耳櫪屬,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落葉喬木,樹高可達15米,直徑約70釐米。樹皮灰色,小枝棕色。葉子較厚,呈現橢圓,邊緣呈現不規則的毛狀鋸齒。花期,雌雄花朵同株,顏色各異。

也正是這些外形特徵,普陀鵝耳櫪有別於其他的鵝耳櫪,呈現自己獨具特有的特色。

另外,普陀鵝耳櫪分佈區域極爲狹窄,僅在我國浙江舟山羣島的普陀山區域能夠尋找到它的蹤跡,截至目前爲止,野生的普陀鵝耳櫪也僅剩一株,樹齡爲250多歲。

由於稀缺,因此顯得珍貴,很多人只知道普陀鵝耳櫪比大熊貓更加珍貴,實際上,其珍貴程度甚至超過了許多人的想象。

因爲普陀鵝耳櫪有警衛24小時看守,野生大熊貓都沒有這樣的待遇,目前能夠享受到這種待遇的物種,就是非洲的白犀牛,還有國內另外一株植物——母樹大紅袍了。

負責看守普陀鵝耳櫪的人員,不僅防止人爲的破壞,還要密切關注普陀鵝耳櫪的生長情況,另外,看守人員,還要把任何對普陀鵝耳櫪構成潛在威脅的因素,做到提前發現,並且把其扼殺在萌芽之中。

除了安排專人24小時看守外,還在普陀鵝耳櫪周圍築建一層防護圍欄,這些圍欄不僅防止人們接近普陀鵝耳櫪,對其造成潛在威脅,而且還防止動物對其進行侵擾。

在雙重防護下,確保普陀鵝耳櫪的不會受到任何傷害,讓其能夠健康成長。

普陀鵝耳櫪爲何如此稀少

普陀鵝耳櫪的發現,可追溯到上世紀初,最早發現普陀鵝耳櫪的是植物學家鍾觀光,1930年,他在浙江沿海進行植物考察的時候,首次注意到這種特特的植物。

當時引起他注意的不是普陀鵝耳櫪本身,而是普陀鵝耳櫪樹上的花朵,當時普陀鵝耳櫪樹上雌雄花朵同株,但是雌雄花朵顏色各異,雌花爲淺紅色,雄花爲淡黃色,非常特別。

在看到這種特別花朵的時候,他雖然感到好奇,但是也並未往深裡研究,只是把這種奇異的情況記錄了下來。

直到2年後,也就是1932年,植物學家鄭萬鈞經過鑑定後,認爲這是一個全新的物種,並將其歸爲樺木科鵝耳櫪屬,由於其是在普陀山地區發現的,便把它命名爲普陀鵝耳櫪。

不過經過幾十年的尋找,發現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事實,那就是普陀鵝耳櫪只發現一株,也僅剩一株,也就是說普陀鵝耳櫪成爲地球上唯一的一棵獨苗,也被稱爲“地球獨子”。

那麼,普陀鵝耳櫪的數量爲何這麼少,幾十年過去,爲何野外的普陀鵝耳櫪無法自然繁殖呢?

普陀鵝耳櫪僅剩一株的原因,除了人爲因素外,其自身的原因也佔很大的比例。

早期,由於沒有意識到普陀鵝耳櫪的珍貴性,以及其稀缺性,在毀林開墾等活動中,不僅對普陀鵝耳櫪進行砍伐,並且也讓普陀鵝耳櫪原有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導致種羣規模驟減,最終僅剩一株存活了下來。

雖然普陀鵝耳櫪僅剩一株成活,如果其繁殖能力強的話,那麼幾十年時間,也足夠野生普陀鵝耳櫪能夠恢復過來。

然而,普陀鵝耳櫪與許多有性繁殖的植物不同,屬於有性繁殖的植物,也就是說需要雌雄花朵授粉結果,用種子進行種植,以增加遺傳多樣性。

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問題,由於全球僅剩一株,無法進行多株繁育,雖然這一棵普陀鵝耳櫪也有雌花和雄花,但是,其花期卻不同。

普陀鵝耳櫪的雄花花期是3月下旬開花的盛期,4月上旬爲末期。而雌花的花期是4月上旬爲開花盛期,4月中旬爲末期。兩者重合的時間僅6-9天左右。

而這個時間在南方,屬於春季,常常伴隨着風雨,這就導致僅剩的幾天時間也無法正常授粉,即便成功授粉,種子產量也少,品質也差。

基本成功獲得種子,由於普陀鵝耳櫪種子外殼又硬又厚,導致其出芽率極低,僅有2.5%,即便出芽,成活率也非常低。

如果沒有人爲干預的情況下,已經250多歲的普陀鵝耳櫪,估計到生命的末期,也無法通過其自身繁育出後代。

爲了拯救普陀鵝耳櫪,我國做過哪些努力?

由於普陀鵝耳櫪自身的原因,導致其很長時間裡,有,也僅有這麼一株。但是,隨着科學技術發展,我國科學家對其採取了多項拯救措施。

通過人工授粉、插秧繁殖、組織培養等多種方法,如今成功培育出數萬株後代,到這裡,問題應該解決了吧!

還沒有,因爲這數萬株普陀鵝耳櫪又面臨另外一個問題,那其通過母株繁育出來的品種,全部擁有相似的基因,這就好比普陀山上的普陀鵝耳櫪擁有數萬個分身一樣。

而擁有相似基因的普陀鵝耳櫪與其母株一樣,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那就是繁殖後代極其困難。

而想要恢復一個物種,是讓其擁有野外生存並且繁育的能力,雖然科學家們繁育出數萬株普陀鵝耳櫪,看似龐大,一旦放到野外的話,也都是“一次性產品”,依然要依靠人工干預。

並且,單一的基因遺傳,也面臨另外一個問題,一旦碰到無法解決的病害時,這數萬株普陀鵝耳櫪就會在同一時間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這點,數十年前,在大米七香蕉身上就體現的淋漓盡致,當時全球的大米七香蕉,都來自同一個母株,擁有相同的基因,通過無性繁殖,其足跡遍佈全球。

然而,隨着一場病害的到來,最終導致大米七香蕉從此退出歷史的舞臺,一直到今日都無法恢復。

因此,想要真正地拯救普陀鵝耳櫪,如何增加其基因多樣性,是中國科學家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科學家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用火箭把普陀鵝耳櫪種子發送到太空中,利用太空零重力的環境,以及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讓普陀鵝耳櫪的種子產生遺傳變異,以此達到基因多樣化的目的。

就這樣,2011年,我國發射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上面不僅載着宇航員,還帶着普陀鵝耳櫪的種子,開啓了一個長達15天的太空之旅。

在種子被髮送到太空後,科研工作者們密切關注着其變化,在種子被帶回地球后,科研人員立刻對這些從太空返回的種子進行深入研究。

研究的結果讓科學家們非常振奮,因爲從太空返回的種子,證實了他們的設想,因爲種子的遺傳基因發生了顯著的改變,存活率也顯著的提高。

由於普陀鵝耳櫪基因多樣性增加,其也擺脫了“地球獨子”的身份,經過數年的培養,普陀鵝耳櫪不僅生長在普陀山上,也被種植到全國各地的植物園中。

同樣是24小時有人看守,同樣是母株,你認爲是普陀鵝耳櫪價值更高,還是母樹大紅袍價值更高呢?